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別再喝含糖飲料了,天然果汁更危險!研究指出:每天 1 杯,心血管風險增加 20%!

別再喝含糖飲料了,天然果汁更危險!研究指出:每天 1 杯,心血管風險增加 20%!

6月 2020年16
 
收藏

編聊編看,

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天一杯含糖飲料,
也許現在看似對生活沒有造成任何影響,
但其實正在慢慢的傷害你的身體,
尤其如果你是女生,
一定要看看含糖飲料
對你身體造成什麼嚴重的影響!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作者:林以璿

每天喝含糖飲料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20%

於很多人來說,
飲料是重要的生活調劑,
不過長期喝含糖飲料,
對身體的傷害也是巨大的。
包括《Science》和《BMJ》發布的研究報告,
都指出含糖飲料會增加患癌症風險;
《Circulation》上的一份報告更表明,
每天兩杯含糖飲料會增加早死風險,
並且女性所受影響更大。

近日,《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
持續給含糖飲料的危害增加了新證據。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者,
對 10 萬名女性進行了 20 年調查後發現,
每天喝一種或多種含糖飲料的女性,
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增加近20%。

(圖片來源:heho健康)


天然的也不好!

果汁提升 42% 風險

為了了解含糖飲料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
研究人員從 1995年開始
對加州的 106,178名無心血管疾病
和糖尿病的女性展開了為期 20年的隨訪。
他們發現,含糖飲料的攝入
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存在正相關。
與很少或從不喝含糖飲料的女性相比,
每天都喝含糖飲料的女性
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了 18%。

水果飲料和高熱量飲料的影響更為顯著。
每天喝大於等於 1份果汁的女性,
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增加 42%,
而每天喝大於等於 1份碳酸飲料的女性,
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比不喝或少喝的女性要高 23% 。

 2 關鍵導致

含糖飲料如此「傷心」!

美國心臟協會營養委員會主席
Cheryl Anderson博士認為,
糖可能會透過 2 種方式,
增加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一方面,糖的攝入
會使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胰島素濃度升高,
影響人們的食慾,導致肥胖,
而肥胖是心血管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
另一方面,血液中過多的糖分,
會導致炎症、胰島素抵抗
以及 2型糖尿病等問題,
這些疾病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密切相關。



 2 招破解「甜蜜負擔」:

控制總攝取量與攝取種類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
女性每日糖攝入量不應超過 25g,
而男性每日糖攝入量不應超過 38g。
加糖飲料是大部分人飲食中糖分的主要來源,
然而,其中的含糖量卻不容小覷。
一罐 330毫升的普通可樂,含糖量為 35g;
一瓶 500毫升的檸檬茶飲品,含糖量達 62克,
大大超過了每日應攝入總量。

吃對了,血管不阻塞

吃對了,血管不阻塞

文∕洪文嵐
改變日常飲食習慣做起
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固然美味,但面對血管性疾病的威脅,民眾不妨從改變日常飲食習慣做起,讓自己吃得均衡、吃得健康,保持血管暢通不堵塞。

血管性疾病的發生率節節上升,發生的年齡層卻持續下滑,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與飲食有密切的關聯性,為了不讓血管阻塞、保持血管的彈性,平常可藉由飲食保養,以防止血管過早老化,降低血管性疾病的威脅。

血管性疾病的發生與食物中含有高油、高糖有密切的關係。一旦攝取過多飽和脂肪,例如肥肉、帶皮的肉品等,很容易讓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過高。

此外,攝取精緻糖類,例如砂糖、紅糖、黑糖、蜂蜜等,也會增加血管性疾病的風險。一篇發表在
《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攝取大量添加的糖,不但會變胖,更會增加罹患血管性疾病的風險,並且也會導致如同毒品一樣地對糖上癮。

由於葡萄糖、脂肪、蛋白質會在體內出現糖化作用,攝取過量的糖分會加速體內糖化作用,不但讓人容易老,還會促使脂肪堆積、導致身體發炎,提高血管疾病罹患的機率。除了高油、高糖之外,高鹽也會形成血管疾病發生的隱憂。高血壓是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而鹽分的攝取則與高血壓相關,只要6克的鹽即含有2400毫克的鈉,但是國人攝取的鹽分,往往超過建議的攝取量。

血管阻塞的罪魁禍首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在2012年頂尖的《自然醫學期刊》以及2013年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發表研究發現,肉類中的左旋肉鹼以及魚、蝦、蛋、奶和起司中的動物卵磷脂,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罪魁禍首,而動脈粥狀硬化正是導致心臟病、中風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愛家自然診所院長陳惟華表示,攝取的左旋肉鹼與動物卵磷脂會被腸道細菌分解成三甲基胺,之後在肝臟被代謝為三甲基胺氧化物,造成膽固醇代謝的異常,其中巨噬細胞累積過多的膽固醇,導致動脈粥狀硬化。

血中三甲基胺氧化物濃度過高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2.5倍之多。哈佛大學最近的研究也顯示,若每天以1份堅果或全穀類來取代1份紅肉的蛋白質,可降低高達23的第二型糖尿病和19的過早死亡。

保有健康生活成為近年國人崇尚的飲食目標,蔬食主義近年大行其道,與傳統素食不同,蔬食主義強調的是以天然蔬果為主要食材,盡可能保留原本的食物,攝取完整的營養素,並且減少加工過程所添加的化學物質和污染。

多吃清血管食物
均衡飲食是健康飲食的最高原則,但的確有部分食材是有助於血管的健康,民眾不妨在平日飲食中,多多將這些食材考慮在內。
豆製品:黃豆、大豆含有大豆異黃酮,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壞膽固醇的生成。此外,豆類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260c.c.的豆漿即含有25~30克的膳食纖維,包括豆漿、豆腐等都是很推薦的豆製食品。豆製品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含量,曾有研究發現,每天攝取28公克的豆類食品,可降低10的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
燕麥片:膳食纖維可以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大類,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燕麥片具有破壞膽固醇的β-聚葡萄糖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水溶性纖維有助排便,可在腸道中與膽固醇結合,再經由排便將其帶出體外,降低人體膽固醇的吸收。
◆香菇:香菇在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含量最高,其含量較一般綠色蔬菜還要高,100克的香菇即含有高達3.9克的膳食纖維,且菇類含有多醣體,可增加人體的免疫力。
◆綠色蔬菜:綠色蔬菜含有花青素。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特性,可減少氧化造成的組織受損,減少血管硬化發生的機率。
◆高纖水果:芭樂、小番茄、柳橙等,富含膳食纖維,可排出多餘的脂肪及膽固醇。
採用地中海型飲食除了多選用有助血管健康的食材之外,平日飲食不妨採用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飲食主要是多攝取有顏色的蔬果、堅果、多吃魚、少吃紅肉、採用橄欖油、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等,對於調整好壞膽固醇的比例具有正面的效益。
雖然地中海週圍國家民眾所攝取的飲食熱量與美國人和北歐人相同,但罹患新陳代謝疾病的比例較低,較少出現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採取的地中海飲食模式。曾有研究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可使部分已經出現新陳代謝症候群者恢復到健康的狀態。
效仿地中海型飲食的模式有助於預防血管性疾病的發生,但若無法一下子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不妨從原本的飲食模式中,找出改善之道。
選擇不飽和脂肪酸油品烹調時免不了得用到油品,烹調時所用的油最好可以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改採用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油品。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品比較耐高溫,烹調時雖然不容易有油煙,但卻容易造成動脈硬化,至於不飽和脂肪酸則可降低血中壞的膽固醇以及總膽固醇的含量。
烹調時建議可改用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葵花油、大豆油等,或是盡量採取單元不飽和脂肪較高的橄欖油、芥花油、純芝麻油,這類油品都是屬於所謂的「好油」。

由於橄欖油等油品並不適合台灣傳統的高溫油炸烹調方式,民眾不妨順勢改變一下自己的煮食模式,盡量以汆燙的方式取代炒炸。以青菜為例,可以先川燙後,再淋上橄欖油,若是不習慣這類烹調方式的口感,則可將青菜燙軟後,再用油稍微炒一下即可。

要特別提醒的是,即使是好的油脂,一旦攝取太多,還是會有脂肪攝取過多的隱憂,就會增加總膽固醇的含量,且提高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務必要注意。

避開反式脂肪食品除了更換烹調用油之外,烘培類的甜食因含有酥油和反式脂肪,會增加壞的膽固醇,應盡量避免食用。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的建議,反式脂肪的攝取不應超過一天攝取熱量的1。若一天攝取2000大卡的熱量,反式脂肪即不應超過20大卡,但一般民眾的攝取量往往都已超過此標準。

反式脂肪多存在於酥皮或是奶油中,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的含量,且影響高密度膽固醇的形成。
很多民眾知道要保護血管,盡量少攝取豬油,但輕忽西式飲食常採用的奶油或是植物油(瑪其琳)的威脅,誤以為這些是植物油而不以為意,但這類植物油因為已經被氫化過,與飽和脂肪的動物油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透過健康烹調方式
烹煮時也盡量不要採取芶芡的方式,因為芶芡必須使用到精緻糖,容易增加體內的三酸甘油?,且糖分攝取過多也容易影響血糖,糖尿病與血管性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

健康飲食的概念是盡量保持食物的原味,烹調方式也宜盡量簡單化。很多人習慣煎魚,但不妨改煮魚湯,烹調簡單又可達到少油的目的。

減少油脂攝取量並不意味拒絕攝食油脂,因為人體還是要適度的攝取油脂,只是需要慎選好油。除了
橄欖油等油品之外,堅果含有不飽和脂肪,不妨試著自製堅果醬。

粗食取代精緻食物
國人習慣吃白米飯,在主食方面,不妨以糙米、五穀米、地瓜、芋頭、燕麥等取代精緻白米。這類食物除了富含維生素B群外,也因屬於高纖食物,較容易有飽足感,有助體重控制,因為太胖也是血管性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

一餐至少要攝食兩種不同的蔬菜,一天至少要吃兩種不同的水果。
蔬果的攝取對於血管性疾病的預防是有助益的,除了菇類、綠色蔬菜之外,也建議攝取葡萄、紅蘿蔔等不同顏色的蔬果,達到彩虹飲食的目標,且一天最好要攝取到三種不同的蔬菜。

諮詢專家 PROFILE

陳惟華
愛家自然診所院長

肌酸酐過高暗示腎功能異常

肌酸酐過高暗示腎功能異常!肌酸酐多少要洗腎?正常值是多少?看這篇就懂

 
 
 
URL
瀏覽數289,962收藏3
肌酸酐過高暗示腎功能異常!肌酸酐多少要洗腎?正常值是多少?看這篇就懂

【早安健康/詹哲豪(醫學檢驗博士)】 肌酸酐Crea.(creatinine)是什麼:腎功能的特異指標

檢測肌酸酐可知腎臟過濾機能的好壞,是評估腎功能的指標。

肌酸酐(creatinine)是身體骨骼肌的肌酸(creatine)正常代謝之終產物,對一般正常人來說,每日產生的肌酸酐量是恆定的,而肌酸酐的生成與人體肌肉量(特別是骨骼肌)成正比。因此,男性的數值通常比女性高一點;經常鍛練肌肉如運動員和「愛吃肉者」的數值也較高。
腎,腎臟,腎功能 

肌酸酐是肌肉中肌酸的正常分解廢物,經腎臟排出到尿液中。由於肌酸酐自腎絲球濾出到腎小管後將不會被再吸收,且產生的速率(肌酸代謝)穩定又沒有其他來源或影響(如飲食、運動量),所以,當「腎絲球的過濾」(GFR)出了問題,肌酸酐會滯留、累積在血液中,造成檢測時數值偏高。因此,可藉由血液肌酸酐濃度高低來評估腎功能的好壞。 (編輯推薦:腎不好,指甲會變色!醫師教你看指甲觀察腎病信號)
腎,腎臟,腎功能
腎,腎臟,腎功能

肌酸酐正常值:0.7~1.2 mg/dl


肌酸酐數值意義
  • 不分男女:0.5-0.9 ~1.0-1.5 mg/dl

  • 男:0.7~1.5 mg/dl
  • 女:0.6~1.3 mg/dl
正常值
≧2.0 mg/dl腎功能衰竭
≧7.0 mg/dl尿毒症

檢體要用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漿,儘早分離血清,避免溶血。採血前八小時避免劇烈運動比禁食重要。實驗室提示的正常參考值為不分男女:0.5- 0.9 ~ 1.0-1.5 mg/dl或男:0.7 ~ 1.5 mg/dl;女:0.6 ~ 1.3 mg/dl。一般於不同的日子超過四次肌酸酐檢驗值均超過2.0 mg/dl時,為廣義的腎功能衰竭;若高於7.0 mg/dl以上,可能已發展成尿毒症。

肌酸酐過高、過低代表什麼問題?



理論上,肌酸酐值相當穩定,它不像BUN容易受蛋白質和水份影響,唯有肌肉發達者要比矮瘦者略高。肌酸酐上升於肌肉肥大;腎炎、腎病變、腎血管栓塞;鬱血性心衰竭;營養失調等。另外,臨床上看到,在傍晚抽血所驗的肌酸酐值普遍要比白天平均高上兩至四成。

肌酸酐是穩定的腎功能檢驗指標,常用於評估腎功能障礙及腎臟病病情監控,但不適用於早期腎臟病篩檢。理由是當肌酸酐連續幾次所測數值都偏高時,表示腎臟病的狀況通常已壞到不可逆的程度。

本文摘自《你需要知道的101個健康檢查知識》/詹哲豪(醫學檢驗博士)/晨星出版社

早安健康編按:
肌酸酐是蛋白質代謝後的殘渣,人體肌肉也由蛋白質組成,因此肌肉較發達的男性、或是運動員,以及愛吃肉的人,肌酸酐值都會比較高;另一方面,懷孕中的孕婦腎絲球過濾率會增加,因此肌酸酐值會較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朱書緯 指出,肌酸酐值升高,可能與肉類攝取增加、酮酸血症有關,不一定影響腎絲球過濾率;如果人體肌肉量減少、發炎或營養不良,則肌酸酐值也可能降低。

肌酸酐過高肌酸酐過低
  • 腎功能衰退
  • 腎炎
  • 泌尿道阻塞
  • 尿毒症
  • 急性肌肉損傷
  • 慢性肌肉損傷
  • 消瘦
  • 懷孕
(資料來源: 宜蘭縣頭城鎮衛生所

肌酸酐改善方法

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張淑鈺所撰寫的 衛教文章建議,肌酸酐高於正常值,可能意味腎臟功能僅剩不到一半,因此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更要注意治療與飲食,才能維持腎臟功能、避免洗腎命運。治療方式包括:

  1. 嚴格控制血壓(130mmHg/85mmHg以下)
  2. 降低蛋白尿
  3. 採行低蛋白飲食(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取0.6公克蛋白質以下)
  4. 有高血壓、心臟衰竭或水腫症狀的患者,需採行低鹽飲食(每天3公克以下);其他患者應採行限鹽飲食(每天4~6公克)
  5. 避免濫用藥物、脫水、泌尿道阻塞、感染、電解質不平衡等傷害腎功能的危險因子
  6. 如有少尿、水腫等嚴重腎衰竭症狀,應採取低鉀飲食
  7. 避免快速減重加重腎臟負擔
  8. 治療造成腎功能下降的糖尿病等疾病
  9. 戒菸以避免腎功能持續惡化

檢查骨密度的醫院(收錄)

杏新聯合骨立診所
骨科醫師
杏新聯合骨立診所
5月21日
🌞骨質密度檢查案例分享🌞
【56歲家管黃小姐已達停經年齡,並有骨鬆家族史,因為常感覺痠痛不適,而來到骨立診所檢查,經醫師建議進行骨質密度檢測,
檢測數值結果為T值 -1.9,發現有骨質缺乏(osteopenia)情形,
透過骨鬆藥物治療,改善生活型態,補充適當鈣質與維生D,
經一年後追蹤檢測,數值提升至T值 -1.6🆙,已明顯延緩骨質流失速度,將持續追蹤治療。】
~~實際療效因個人情形可能不同,建議向醫師諮詢~~
#杏新聯合骨立診所
👨‍⚕神經科 骨質疏鬆專科 #蔡宗儒醫師
👨‍🔬骨科 骨質疏鬆專科 #黃暉程醫師
👩‍⚕神經內科 #謝函潔醫師
預約專線06-3029066

膽固醇降不下來?高膽固醇食物不是最大元凶

膽固醇降不下來?高膽固醇食物不是最大元凶

文/蘇冠米

在吃飯時努力避開含膽固醇的食物,為何膽固醇還是降不下來?(Shutterstock)
在吃飯時努力避開含膽固醇的食物,為何膽固醇還是降不下來?(Shutterstock)
人氣: 5880
【字號】     
   標籤
膽固醇如果太高,容易引發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因此當體檢報告上總膽固醇出現紅字時,民眾往往會觀之色變。
但是,即使在吃飯時努力避開含膽固醇的食物,甚至連肉類和海鮮都不敢多吃,有些民眾的膽固醇仍降不下來。此時可能要想想,在正餐之外,又吃了哪些可能升膽固醇的食物。

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物質 有好壞之分

膽固醇廣泛存在於人的細胞膜中,對身體功能非常重要。當人曬太陽產生維生素D時,就是通過細胞膜上的膽固醇合成,男性女性荷爾蒙也是由膽固醇合成。膽固醇有兩大來源,70%~80%由肝臟生成,剩餘的20%~30%的膽固醇來自飲食。
一般在健檢報告上可看到「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HDL-C)」、「低密度膽固醇(LDL-C)」等指標:
● 總膽固醇:血液中總的膽固醇含量。
● 三酸甘油酯:為中性脂肪,供給人體熱量。
● 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將血管中沉積的壞膽固醇運到肝臟清除代謝。
 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將肝臟製造的膽固醇帶到血管,易引起血管管壁變窄、硬化阻塞。
營養師Stella提醒,當健檢報告顯示總膽固醇高時,要先確定是哪一種膽固醇高。若是好膽固醇較高,動脈硬化機率低,較無須擔心。
如果是壞膽固醇高,可能就需要調整你的飲食了。

提升好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

調整飲食降膽固醇,不意味著不能吃肉。雖然膽固醇來自肉、魚、貝、蛋、奶等動物性食物,但它們仍含有人體必須的營養素,因此無需害怕食用。
但是,烹飪的方式可以改變,比如紅肉本身含有油脂,可用乾煎的料理方式,逼出肉本身的油,減少烹煮時的用油量。而平時建議多以清蒸、燉煮、水煮、川燙、涼拌等方式來料理,少用油煎、油炸。
另外,吃肉時要避開會增加壞膽固醇的部分,例如肥肉(五花肉、香腸、培根)、動物皮(豬皮、雞皮、鴨皮)、內臟、動物油脂(如豬油、牛油、雞油)等等。
若要提升好膽固醇,可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脂和食物:奇亞子油、亞麻仁油、紫蘇籽油,以及鯖魚、秋刀魚、鮭魚、鮪魚等魚類。
至於高溫料理用油,可選用橄欖油、苦茶油等含Omega-9的植物油脂。Stella解釋,膽固醇高的人會有心血管疾病風險,而Omega-9能抗發炎,預防血管損傷。不過,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玉米油等常見的烹調用植物油多含Omega-6,這種脂肪酸反而會引起發炎,不建議大量食用。
膽固醇高的人,料理用油可選用含Omega-9的橄欖油。(Shutterstock)
膽固醇高的人,料理用油可選用含Omega-9的橄欖油。(Shutterstock)

購買前看標示 避開「飽和脂肪」高的食物

還有民眾說:我都已經少吃肉了,怎麼膽固醇還是降不下來?如果有這情況,可能要留意「飽和脂肪」高的食物。
國民健康署指出,影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最大的因素,是食物中的飽和脂肪,而不是膽固醇本身。「飽和脂肪使膽固醇上升的程度,比高膽固醇的食物還嚴重。」Stella說。
飽和脂肪多在動物性食物中出現,但也在一些植物性食物中大量存在,例如椰子油和棕櫚油。
椰子油和棕櫚油雖然不含膽固醇,但飽和脂肪含量高,因此「升膽固醇指數」(CSI)高於豬油。相反,蟹、蝦等海鮮類的膽固醇雖高,但飽和脂肪含量小於1,因此CSI值並不高,甚至低於去皮雞肉。
Stella提出一個簡單判斷飽和脂肪含量高低的方法:飽和脂肪高的油脂,在室溫下通常會成為固體,而豬油、奶油正屬於飽和脂肪高的食物。
影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最大的因素是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飽和脂肪高的油脂在室溫下通常是固體。(Shutterstock)
影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最大的因素是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飽和脂肪高的油脂在室溫下通常是固體。(Shutterstock)
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包括:麵包、泡麵、糕點、冰淇淋、白巧克力、布丁、各式餅乾、薯片等,這類食品多半大量使用棕櫚油或奶油等飽和脂肪含量高的油脂。
民眾如果要吃加工食品,最好注意包裝上標示的內容。Stella表示,購買食品時,看成分不容易弄清含量多寡,因此只要注意2項標示即可:
1. 飽和脂肪越低越好。
白映俞醫師在造護線上撰文,分享如何判斷食品所含的脂肪和飽和脂肪量是否健康:
 健康:每100克食物中,總脂肪量小於3克,且飽和脂肪小於1.5克。
 不健康:每100克食物的總脂肪量超過17.5克,或飽和脂肪超過5克。
● 中等:每100克食物裡,總脂肪量介於3~17.5克之間,飽和脂肪為1.5~5克。
2. 反式脂肪最好為零。
反式脂肪為人造油脂,對健康並無益處,反而會增加壞膽固醇濃度。例如,市售美乃滋通常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
同時,儘量避免含糖飲料、甜點,過多的糖會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將血液中的血糖轉換為三酸甘油酯,並堆積在脂肪細胞中,增加總膽固醇上升的風險。
我們喝的果味飲料,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喝下看似無油的含糖飲料也可能使膽固醇升高。(Shutterstock)
Stella鼓勵民眾正餐一定要以飯、肉、菜為主,既營養又有飽足感,至於餅乾、糕點等含飽和脂肪和糖分的零食則少吃,這樣就不用太擔心膽固醇的問題。
其實,人體自有一套調節機制,一旦攝取的膽固醇太多,身體吸收率會降低,讓膽固醇濃度維持正常值。當健康檢查發現膽固醇偏高,先從飲食改善最簡單,但如果膽固醇仍沒有下降,可能還要考慮是否有其它因素。例如,體質因素使身體合成膽固醇較多、年紀大使膽固醇代謝不正常或壓力過大使膽固醇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