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神戶市郊一條村內,26 歲無業青年刺死同住的外祖父母,並以金屬球棒將母親擊至重傷。但比起日本常見的倫常慘劇,此案更為複雜及可怕。因為死傷者中還有兩名村民,加上青年被捕之後,據報曾說「是誰都好,就是想襲擊人。」假如此言非虛,事件更有可能是隨機殺人。
新潟青陵大學的大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碓井真史,多年研究犯罪心理,著作包括「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及「從尋常家庭誕生的罪犯」。神戶一案發生後,他撰文分析隨機殺人犯的心理,並以此作為基礎,提供防範慘劇重演的建議。

所謂的「隨機」殺人

碓井真史指出,隨機殺人犯大多深感孤獨和絕望,非但想要結束生命,更想要終結世界,由於渴望同歸於盡,所以即使有被捕甚至判處死刑的風險,也不會放棄殺念。有些犯人則自覺遭社會輕視,想藉著大開殺戒,報復世人及證明自己。
除了這兩種反社會心態,還有些凶手本來只殺一人,但在目睹大量出血後,過於興奮甚至失去常性,進而大量殺人。不過碓井真史認為,所謂的「隨機」並不真正存在,因為犯人下意識會排除那些逃得夠快、反擊機會較高的人,傾向針對女性及長者下手。

優等生也會積怨成恨

對於神戶命案,凶手一名初中同學的父親表示:「他成績很好,是典型的優等生,不曾惹事生非,初中畢業後好像升讀理科成績出眾的縣立高中。沒想到那孩子竟然……」但碓井真史指出,品行良好之人突然犯下彌天大罪,其實並不罕見,媒體大肆報道的獵奇案件,更多是這種「乖孩子」所為。




他解釋,即使同為優等生,但個性際遇各有不同。有些人長期承受不公,忍耐到某個時刻就會突然爆發。另外有些人一直出類拔萃,但遭受重大挫折後再也振作不來。他們心想「不該是這樣的」,對社會深懷怨恨,一些人遂以隨機殺人來「以眼還眼」。事實上,神戶命案的凶手認罪後,談及退學和辭職等經歷時,表達了不滿,警方懷疑這與行凶動機有關。

與社會長期失聯的影響

神戶血案的凶手沒有工作,依賴家人養活。碓井真史表示,無業青年犯下多種罪案,是日本社會的問題之一,媒體亦時有報道隱蔽族犯下滔天大罪。他強調,隱蔽族決非都是危險人物,只不過長期隱蔽導致精神錯亂的個案的確存在。而他們若是自暴自棄,即使在重罰的威脅下,亦有可能犯罪。
碓井真史解釋,隱蔽族既不屬於學校、也不屬於職場,與社會長期絕緣的狀態,令人相當痛苦;為人父母者亦會因孩子拒絕上學,遭受旁人非議,或眼見成年子女隱蔽在家,卻羞於找人商量。親子雙方都在盼望情況自然好轉,於是放任時間白白流逝。他認為,如何消除無業者及隱蔽族的孤獨與絕望,是防止犯罪的關鍵。
要與當事人重建關係、讓他們重拾信心,家人的幫助不可或缺。為防慘劇重演,對於身處困境的家庭,社會也必須作出支援。無論是行政機構或民間組織,都能與為成年兒孫問題而煩惱的家庭一同商量對策,但首要是家人能夠主動求助。

==

標籤
:

隨機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