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常吃這些 你會少活十年

 

常吃這些 你會少活十年

林文

食品安全是健康的第一步。(莊宜真/大紀元)

人氣: 1997
【字號】     
   標籤

【大紀元2015年10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文報導)食品工業帶來的方便性,和便利商店的普及,讓人隨時都可以吃到看似美味的快餐。繁忙的社會,方便性使父母也逐漸放鬆了原有的責任,食品安全問題引發了健康的威脅,甚至可能致癌或影響壽命。專家提醒六個重點:

1.糖類

單醣類(如葡萄糖、果糖)及雙醣類(蔗糖、麥芽糖)這兩種醣稱為簡單糖類,非天然存在於食物中,而是爲了讓食物更可口或提高保存度而外加的,簡單糖類是「速釋型」的,市售飲料、蛋糕、冰淇淋等這些加工食品,越加工放的糖越多,容易讓血糖快速升高,使胰島素分泌過多,自然就累積脂肪,造成肥胖、脂肪肝。

怕胖不吃飯並不正確,最好是吃蔬菜、豆類、全穀物,慢慢咀嚼才嘗到甜味的食物,那是經過唾液分解釋放出來的甜味,這些食物在血液裏緩慢釋放葡萄糖的「緩釋型」糖類才有益健康。含糖和碳酸飲料最好不喝,因為容易老化、蛀牙。

2.食品添加劑

現在的食品使用化學添加劑使用非常廣泛,尤其加工食品中大多含有防腐劑、生長激素、人工色素或人工香料,要儘量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否則可能會引起過敏、發育遲緩,甚至會導致肝、腎功能受損。可樂含苯甲酸,是合法食品添加劑,但過量或長期攝入可能影響肝功能。而人工合成色素黃色四號、五號,紅色六號、四十號都可能引起小孩過動,藍色一號則會引起過敏。吃太多色素會引起焦慮不安,學習有障礙。

消費者購物時最好保持合理的懷疑,太便宜的可能來源有問題,口感特別好的可能有添加劑,顏色太鮮豔的可能有人工色素。食品標籤要注意看成分,有的添加劑用學名讓你弄不清楚,要特別小心。

3.高油脂食物

高油脂食物容易造成肥胖,還會引起許多慢性疾病,吃進環境激素,造成細胞病變。更重要的是反式脂肪,市售烘焙食品常用氫化植物油,製造酥脆或滑潤的口感,這類反式脂肪不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跟糖尿病、大腸癌都有關。澳大利亞研究發現,反式脂肪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商,常見於人造奶油、蛋糕、餅乾、薯片等。美國已經宣布在2018年禁用人工反式脂肪。

最好少吃油膩的食物,比如奶油蛋糕、炸雞等。熱狗、培根、貢丸、火鍋餃等肉類加工製品中含很多肥肉、調味料,要小心這些隱藏的高油脂。

4.高鹽食品

很多吃起來鹹鹹甜甜的零食,比如蜜餞,都加了不少的鹽。麵包、麵條加工過程中會加入蘇打粉和鹽,在外就餐、吃零食的孩子鹽分攝取更容易過量。泡麵、薯片等加工食品,醬料、調味料都含有大量的鹽分。最好利用天然蔬果提味,蔥、薑、蒜、香菜,還有果醋、檸檬、蘋果、鳳梨、番茄、洋蔥、昆布等等都是可用來提味的天然食材。多用天然食材,減少調味料的使用,就可以減少鹽分攝取。

多吃新鮮食物,新鮮食材通常含鈉量不高,加工食品像香腸、臘肉通常含有較高的鹽分。購買食品時,要注意營養標籤上的鈉含量。口味過鹹或過於鮮甜的湯,容易讓人喝進太多的鹽分。建議不要喝太多湯,也不要吃太多淋在飯菜上的醬料。

5.易致癌食物

亞硝酸鹽與黃麴黴毒素是很容易吃到的致癌物,值得注意。有研究發現,孩子一個星期吃一次以上的火腿、臘肉、培根、香腸、熱狗等含亞硝酸鹽的食品,得白血病的風險會增加70%。黃麴黴毒素可能誘發肝癌,在潮濕的環境中,儲存不當的花生、玉米、穀物等,都容易產生。經過發黴醃製而成的食品,像豆腐乳、臭豆腐、鹹蛋、鹹魚等,也容易遭黃麴黴毒素污染,儘量少吃。

煙熏、燒烤、油炸烹煮食物容易產生致癌物,改以清蒸、涼拌、水煮更健康。氣候潮濕的地方,建議吃剩的米飯、豆類最好放入冰箱,以免產生黃麴黴毒素。花生吃帶殼、真空包裝的,可以減少吃到黃麴黴毒素的風險。研究發現,孩子如果多吃蔬菜、大豆類製品,患白血病風險會降低50%。

6.農藥殘留

能選擇真正有機的食品最好,沒把握的話,去市場買菜回家後最好立即將穀物去殼、果實剝皮、蔬菜除外葉,因為農藥大部分都殘留在表面,所以蔬果一定要洗乾淨。農藥殘留可能引起許多疾病,甚至癌症。研究發現,在體內有較高農藥殘留的兒童,容易出現學習遲緩,甚至有多動傾向。很多農藥在加熱烹煮後,大多數都會被分解而減少毒性。

儘量吃當季、當地盛產的蔬果,有皮的蔬果可用軟毛刷水洗,塗蠟的蘋果用熱水沖洗乾淨之後削皮再吃。市售清潔劑常含有螢光劑或化學品,應小心使用。#

責任編輯:李熙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控制壞膽固醇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關鍵,

天氣變冷!當心氣溫驟降往往是 #心血管事件 高危險時刻,
每24分鐘就有1人因 #心血管疾病 死亡,
#壞膽固醇 就是影響心血管健康的大地雷!
馬階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李俊偉 醫師表示,
控制壞膽固醇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關鍵,
但是,不是每個人的壞膽固醇標準都一樣喔!
★正常人的低密度膽固醇→應控制在130 mg/dL以下
★發生過心血管疾病者(心肌梗塞、冠心病、心導管或繞道手術、中風)→應控制在70 mg/dL以下;
★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應控制在55 mg/dL以下
【點此看完整報導→https://gooddoctorweb.com/post/551
當高血脂病人透過運動、飲食仍無法降壞膽固醇,
應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作輔助,
現在除了口服降膽固醇藥物也有針劑藥物,
能加速代謝低密度膽固醇!
醫師提醒,#高血脂 因無法自行在家監測,
高風險和曾經發生過心血管疾病的民眾,
更應接受治療、讓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目標內!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膽固醇指數這樣顧~不要再過度攝取糖分

 多年來,一般大眾都知道攝取太多糖分會導致肥胖、糖尿病(Diabetes)或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然而,有研究發現,若人們過度攝取糖分,那麼糖分與膽固醇(Cholesterol)的濃度高低也有關聯。

什麼是添加糖?

添加糖(Added sugar)是在罐裝或加工食品中添加的熱量甜味劑(Caloric sweetener)。雖然添加糖會增加熱量的攝取,但它們並沒有任何營養成分。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公布了一份糖分攝取指南。根據這份指南,每一位成年男性每日最多可攝取150大卡的糖分,女性則是 100 大卡。也就是女性一天最多可吃 30 公克的糖,男性則是 45 公克的糖。

很多人吃進的糖都會超過最高攝取量,也並不了解這將會對身體帶來什麼影響。一罐 355 毫升汽水的含糖量就可高達 50 公克。如果一份早餐麥片中含有 16 克的糖,那對女性來說光是一份早餐就吃掉了一半的分量。研究也顯示,糖分攝取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與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有明顯的關聯。攝取大量糖分會導致體內的高密度脂蛋白濃度下降、三酸甘油脂水平升高。

控制糖分攝取量

因為製造商大多不會把「糖分」清清楚楚標示在上面,因此閱讀食品標示時要學會如何辨識糖分,是很重要的。糖分有可能會以以下名字出現,例如玉米糖漿(Corn syrup)、蜂蜜、麥芽糖(Malt sugar)、糖蜜(Molasses)、糖漿、玉米甜味劑(Corn sweetener)或是英文名中以 -ose 結尾的原料,如葡萄糖(Glucose )或果糖(Fructose)等。糖分也可能以「原蔗糖 (evaporated cane juice)」這個名字偷偷藏在食物中。大多數的果汁中也都含有滿滿的添加糖。

此外,食用代糖(Sugar substitute) 時一樣要注意,因為並非每一種代糖的特性都一樣。在食用上甚至有可能提高肥胖機率,增加罹患糖尿病或心臟病的風險。龍舌蘭糖漿(Agave nectar)與蜂蜜是常見的代糖之一,但這兩種糖其實仍含有糖分子(Sugar molecule),建議以甜菊糖(Stevia)等植物性甜味劑替代食用。

畢竟,保持健康的關鍵在於控制糖分攝取量,您也應該這般對待酒精、飽和脂肪、卡路里攝取量。您當然還是可以偶爾吃吃甜食,只要別過度沉溺於含糖食物就行。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沉默的的器官-腎臟 生活八招保健康

 ~護腎 33 奇美醫學中心助您「腎」利人生沒煩惱 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主治醫師 江銘彥 案例:一名有痛風病史的 29 歲 男性,因下肢水腫而至腎臟科門 診,於診間量測血壓發現病人的收 縮壓高達 180 毫米汞柱,抽血檢查 發現腎功能指數肌酸酐高達 1.42 mg/dL,換算成腎臟功能的分數(腎 絲 球 過 濾 率 ) 只 剩 下 59 分 (ml/min),已達第三期腎臟病的程 度,而尿液檢查也發現病人有輕微 蛋白尿的現象,於門診追蹤的時候還發現病人有高血脂。 詢問病人的病史,病人表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只感覺到最近小便有較多泡 泡,而且下肢水腫越來越嚴重,病人並表示自己平常三餐常吃外食,也常吃泡麵。 於腎臟科門診開始給予藥物控制血壓及血脂肪,並衛教病人要控制飲食,不可以吃 得太鹹。 經治療後病人的水腫改善,半年後病人的血壓恢復正常,收縮壓在 116 毫米汞 柱,抽血追蹤發現腎功能顯著改善,肌酸酐進步到 0.98 mg/dL,換算成腎臟功能的 分數(腎絲球過濾率)是 91 分 (ml/min),蛋白尿的現象也稍有改善,病人目前仍 於腎臟科門診規則服藥及追蹤。 我們偶爾會聽說周遭的親友因罹患尿毒症而接受「洗腎」的消息,到底尿毒症 是什麼?其實尿毒症也稱為「末期腎臟病」,是腎臟受疾病侵害而發生病變,導致腎 主講者腎臟科主治醫師江銘彥及其講題 臟功能變差,無法排出人體每天飲食及活動所產生的毒素,當毒素在體內累積越來 越多時所出現的種種症狀,就是我們所謂的尿毒症。 台灣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以及盛行率,在全世界排名都是在前三名,因此台灣 有「洗腎王國」的稱號。台灣洗腎人口多的原因包括人口老化、慢性病(肥胖、糖 尿病、高血壓等)人口增加、國人不當用藥習慣(包括使用一些來路不明的祕方、 中草藥或是非醫師處方的止痛藥、抗生素等)、及環境重金屬污染等。 腎臟是一個沉默的器官,所 以慢性腎臟病初期通常沒有明 顯症狀,不易察覺其嚴重性,有 朝一日病情逐漸進展即可引發 慢性腎衰竭,進而須接受透析 (俗稱洗腎)治療。 有鑑於洗腎造成個人、家庭 以及社會的重大負擔,政府近年 來致力於推廣慢性腎臟病的防 治工作。一些簡易的口訣,讓民 眾可以朗朗上口,增加民眾對慢性腎臟病的認識,進而將正確的腎臟保健觀念深植 人心。 台灣腎臟醫學會於幾年前提出腎臟病防治口訣,即所謂腎臟保健的健康寶典「三 多、三少、四不、一沒有」,目的在於減少危險因子,建立早期預防觀念,以減少腎 臟疾病的發生。「三多、三少」分別指「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和「少鹽、少油、 少糖」;而「四不、一沒有」則是「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 和「沒有鮪魚肚」。 江銘彥醫師呼籲:民眾若做到腎臟保健的健康寶 典-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腎臟疾病是可以預防 及治療的。 「泡、水、高、貧、倦」五字訣,分別代表著「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 以及容易疲倦」,這些都是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常見的臨床徵兆,當身體出現這些警訊 時,就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此外,民眾應瞭解自己是否為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 心血管疾病人者、痛風、65 歲以上的年長族群、長期服用藥物或是有腎臟病家族史 者等。如果是高危險族群也不用太過於悲觀,只要定期追蹤腎臟功能,早期發現早 期治療,並不一定會進入洗腎的階段。 「護腎 33,腎利人生」的口號,提醒這些高危險群「每 3 個月檢查 3 項」-“驗 血、驗尿、量血壓”,「腎利人生」沒煩惱。當然,病人若能好好地與醫師配合,做到 「五控三避」,即「控制血糖、血壓、蛋白尿、血脂肪及尿酸」和「避免抽煙、避免 感冒和過度疲累、避免會傷害腎臟的藥物或檢查」,亦可降低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提出的八大招數,可 做為腎臟病人者腎臟保健的準則,這 八招分別是:持續門診治療與追蹤、 控制血糖、控制血壓、控制血脂肪、 控制與調整飲食習慣、不抽菸不酗 酒、預防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家人 支持與維持積極的人生觀。 倘若不幸發生末期腎臟病,也應 適時接受透析治療,切勿心灰意冷, 放棄原有的事業或學業,尿毒症病人 在接受良好的透析治療後,大多都能回 復其生活機能,此時病人會再度燃起生命的信心,思索事業或學業方向並重新出發。 江銘彥醫師記者會後接受媒體專訪 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主治醫師江銘彥表示:倘若民眾能將上述這些簡易口訣謹 記在心,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加上高危險族群定期追蹤檢查,必要時諮詢相關醫療 團隊(包括醫師、衛教師、營養師等),適時介入治療,必定能達到「早期預防、早 期治療」、減少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

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糖吃多不只變老 還影響全身 4方法減糖降脂

 

糖吃多不只變老 還影響全身 4方法減糖降脂

文/蘇冠米

攝取過多的糖,讓人從頭到腳「糖化」,引發老化和許多慢性疾病。(Shutterstock)
攝取過多的糖,讓人從頭到腳「糖化」,引發老化和許多慢性疾病。(Shutterstock)
人氣: 21830
【字號】     
   標籤

甜點、含糖飲料能讓人獲得一時的滿足感,但天天吃這些添加許多的食品,日積月累會引發慢性病,也讓肌膚提早老化、容易長痘痘,甚至危及全身。通過較好上手的減糖方式,有助漸漸擺脫對的依賴和它的危害。

小心從頭到腳都被「糖化」

糖廣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糖果、蛋糕甜點、碳酸飲料、調味乳⋯⋯。甚至看似天然的市售瓶裝飲料,如綠茶、優酪乳、咖啡等,除非購買時特地挑選「無糖」,否則喝下一瓶時,也將許多糖吃進體內。

糖是一種會造成慢性發炎的食物。急性發炎會有紅、腫、熱、痛的反應,但慢性發炎卻不會有感覺,只是讓人覺得比較疲備、口臭或是反覆感冒、身體常感覺不對勁等等,因而易被輕忽。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博士指出,當人們吃太多糖,糖與體內蛋白質連結,經過一連串反應後,會形成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她比喻道,「把蛋白質想成一塊肉,身體是個烤箱。沒有加糖的肉放進烤箱裡,不會焦得太快;如果肉經糖水醃過,再放進烤箱用同樣溫度去烤,就比較容易焦化,這個就是生成了糖化終端產物。」

糖化終端產物帶來的危害很可怕。「身體從頭到腳都是蛋白質」,吳映容說,當這些蛋白質發生糖化,會影響其正常功能,引起慢性發炎,造成各種慢性疾病。例如,肥胖、失智症、關節炎、肌少症、糖尿病、心臟疾病、腎臟病、免疫調節變差、過敏、痤瘡、皮膚暗沉、肌膚彈性變差及私密處容易感染。

當吃甜食舒壓成為習慣,可能你的大腦對糖已形成依賴。(Shutterstock)
糖與體內蛋白質反應,最後形成糖化終端產物,易引發慢性疾病。(Shutterstock)

腦細胞裡的蛋白質若跟糖合成,有可能造成失智。而眼球內的水晶體也含蛋白質,愛吃糖的人可能造成白內障提早發生。軟骨裡的關節液同樣含有蛋白質,攝取太多糖會讓關節軟骨的蛋白質出現糖化現象,容易造成膝蓋痛、關節炎。

一些菌也喜歡吃糖,例如造成女性陰道感染的念珠菌,吃太多糖可能導致念珠菌大量繁殖。

不僅如此,人體還有數千種體內酵素維持生命活動,消化吸收、新陳代謝、分解毒素、提升免疫力等作用都需要酵素運作。酵素是一種蛋白質,吳映蓉指出,如果酵素被糖「黏住」,會使代謝變慢。

胰島素也是一種蛋白質,如果胰島素跟糖一起變成糖化終端產物,無法好好發揮降低血糖的作用,血糖就會難以控制。

攝取過多的糖還會使肌膚老化,並引發皮膚病。

吃糖會加劇皮膚發炎,造成臉部紅腫和痤瘡(又稱青春痘、面皰或毛囊炎)變多。美國皮膚病學專家、西奈山醫院皮膚科醫師黛布拉·賈里曼(Debra Jaliman)告訴「Insider」網站,過多的糖還會引發酒渣鼻、濕疹和牛皮癬等皮膚病。因此,身體如有發炎症狀,最好節制吃糖。

而皺紋、皮膚下垂和彈性降低都與皮膚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的變化有關,《臨床皮膚病學雜誌》2014年7月刊登飲食和皮膚的關係研究指出,這兩者都受到含糖飲食的影響,糖會促進膠原纖維的糖化且人體無法修復,從而加速衰老的跡象。

痤瘡也就是青春痘,是一種慢性皮膚病,中西醫如何治療?(Shutterstock)
長青春痘可能與吃太多糖有關。(Shutterstock)

完全不吃糖很難 先從減糖開始

日常飲食要完全無糖很困難,例如水果中有天然存在的糖,但這與糖果、飲料添加的糖還不一樣,因為水果含有纖維等多種營養素。應該避開的是加工食品的糖,逐漸減少攝取量。

以下4個方法,幫你減糖。

1. 以戒掉含糖飲料為目標

喝下1杯含糖飲料,很容易超過每日添加糖建議攝取量的上限。

台灣國民健康署2018年發布的「國民飲食指標」提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每人每日應攝取約2000大卡,因此糖攝取應低於200大卡,而1公克糖的熱量有4大卡,等於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

但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1杯700毫升的市售「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62公克,早已超出每日上限。

因此,少喝含糖飲料能大幅減少每日攝取的糖量。習慣喝含糖飲料的民眾,首要目標就是將糖量減到微糖,最後減到無糖。

同時,試著以比較健康的飲料替代其它市售含糖飲品。

「只喝水很無聊」,吳映蓉說,因此她會喝無糖茶或能刺激口感的氣泡水,有時還會泡一些薄荷葉、洋甘菊等花草茶,再加一些水果丁增添甜味,「水果丁會有一點味道,喝起來多一點樂趣」。

但她不建議人們喝果汁,純果汁雖然比市售加糖果汁好,但最好還是直接吃水果。因為果汁應歸為含糖飲料,以柳橙汁為例,大約5顆柳橙才能榨出一杯果汁,造成糖量過多。雖然果汁裡有些水溶性纖維,但大部分水果纖維還是被丟棄了。

新鮮薄荷茶。(Kotkot32/Shutterstock)
想喝飲料時,可泡杯薄荷茶代替含糖飲料。(Shutterstock)

2. 正餐吃飽喝足,減少吃點心欲望

麵包、蛋糕、鬆餅、甜甜圈、餅乾、布丁等點心的含糖量也很高。三餐吃飽能避免因飢餓而產生想吃零食、宵夜的欲望。

在炎熱的夏天,有時也想來份冰淇淋、剉冰,但冰品也含有大量的糖。建議可自製天然的水果冰沙,將多種水果加冰塊打成冰沙後享用,清涼又消暑氣。

3. 少吃加工食品

加工食物避免不了要加糖,肉鬆、肉乾、培根、火鍋料等都有許多添加物、色素及糖在裡面。

烤肉醬、沙拉醬、味醂和醬油等調味料,也都有添加糖。因此,適量使用這些醬料,重口味的調味也容易增加身體負擔。

4. 養成看食品標示的習慣

購買食品前,建議先看包裝上的食品標示,注意成分是否有糖、含糖量有多少。例如,每一百克含幾克的糖,換算成一份總共含多少糖。

一般來說,含糖量自然是越少越好,標示為0者最健康。同時還要留意低脂產品,因低脂食物會用糖去填補其味道,反而使糖量、熱量增加。

減糖後 最快改善的是體脂肪

過去也曾愛吃甜食的吳映蓉,現在幾乎不喝含糖飲料,蛋糕只吃一小口,零食也很少吃。她發現,減糖後,味覺變得更敏銳,更能嚐到食物中的天然甜味。

同時,她的精神也變好,皮膚也慢慢變得較光滑。但最快出現改善的是體脂肪。她說:「因為我有每天量體脂肪的習慣,如果我這兩天控制糖分很嚴格,體脂防會降得非常快,2~3天內就下降1%~2%。」

 

嚴格減糖後,最快改善的是體脂肪。(Shutterstock)
嚴格減糖後,最快改善的是體脂肪。(Shutterstock)

育有一兒一女的吳映蓉還分享,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不被准許喝太多含糖飲料,飲品通常是無糖優酪乳。兩個小孩的青春痘問題也因飲食控制而有所改善。如今她的兒子已是大學生,身高184公分,體重68~69公斤,身材很健康。

吃糖容易成癮,要減糖、戒糖就困難。「糖這東西很奇怪,只要吃一兩口,好像『鎖』就打開了,還想再吃。」吳映蓉說。因此,最好的辦法還是要從小養成無糖飲食習慣,自然而然過上無糖生活。◇

瀏覽大紀元健康1+1頻道,了解更多健康知識!

· 癌細胞愛吃糖是謠言?糖與癌症關係大揭秘

· 90%文明病和慢性發炎有關?這樣吃滅體內的火

· 體脂肪降10% 「減醣飲食」帶來7大好處

責任編輯:李清風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最保命的一塊肌要練!

 

  • 首頁
  •  

  • 健康
  •  

  • 醫療保健
  • 最保命的一塊肌要練!每日10分鐘呼吸肌運動,防止老後嗆到與吸入性肺炎

    author
    by
     50pluscwgvgovernor
    平時練不到的肌肉,可能是左右生死的關鍵。
    • 70166
    •  

    編譯/陳莞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資料來源/TV Tokyo、 Nikkei Style美ST Online、社團法人日本呼吸器學會、Flipper'sUMKテレビ宮崎ハルメク

    編按:50歲以後,走路容易喘不過氣、吃飯時嗆到、咳嗽,甚至誤嚥頻率增加?隨著人的年紀增長,肌肉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平時較少刻意活動的肺部和喉嚨肌肉。這2個部位所主掌的呼吸和咀嚼機能,和老後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勤做「肺活」和「喉活」,保命又回春!

    人體有超過600多條肌肉,撐起我們每日的日常活動。然而,醫學研究顯示,年過40歲以後,人體肌肉量每10年會流失8%,最終可能引發使年長者失能的「肌少症」。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練肌肉的重要性。但你做的肌肉訓練,真的有練到該練的部位嗎?

    已步入高齡社會的日本,近年來提倡兩種肌肉訓練活動:「肺活」和「喉活」(編按:在日文中,「OO活」即積極進行某件事之意。例如「就活」是努力找工作、「婚活」則是積極結婚對象)。

    肺部和喉嚨,是人們平時較少刻意運動的部位,也因此肌肉特別容易流失。這2個部位的肌肉群分別主宰呼吸和吞嚥功能。因此可以說,保養肺和喉嚨的肌肉,就是為老後的生命安全買保險。

    肺不好,健康就不好!  每秒呼吸量測你的肺年齡

    東京有明醫療大學校長本間生夫指出,人的肺部周遭有多達20幾條肌肉,協助我們做出呼氣、吸氣的動作。這些肌肉統稱為「呼吸肌肉」,其中以肋骨間的肋間肌和肋骨下方的橫膈膜最具代表性。身體的肌肉量會因老化而流失,呼吸肌肉當然也不例外。

    內圖

    ↑橫膈膜和肋間肌使胸腔膨脹、收縮,進行呼氣與吸氣。

    因此,若沒有特別鍛鍊,人的呼吸機能在60歲前後會大幅衰退。呼吸變淺、走路、運動都特別容易喘,連帶使新陳代謝變差。肺活量大、呼吸機能好的人,不僅精神較佳、夜間更容易入眠,還能全面性的提升身體健康。

    怎麼判斷肺健不健康?日本呼吸學會有一套計算「肺年齡」的公式。

    男性的肺年齡:(0.036 X身高)- 1.178 – 儀器所測得之用力呼氣1秒量(FEV1)/0.028

    女性的肺年齡:(0.022 X身高)- 0.005 – 儀器所測得之用力呼氣1秒量(FEV1)/0.022

    相關調查的結果顯示,除了老化以外,抽菸、空汙、缺乏運動等因素,都會讓現代人的肺年齡遠高於實際年齡。想讓肺年齡「回春」,首先要有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戒菸、在空氣品質太差時戴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等。此外,呼吸肌肉的訓練也不可或缺。

    4 種「肺活」運動  幫你練到呼吸肌肉

    在日本,肺活量衰退已是大眾相當重視的健康議題。包括《東京電視台》、《日經新聞》等媒體,都以專題報導並提出訓練建議。以下整理4組肺活運動,每天撥出10分鐘,就能好好鍛練呼吸肌肉。

    1. 側腹肌肉伸展操

    (影片來源: GronG グロング)

    雙腳盤腿坐,舉起左手。伸直背部、左胸外側,緩緩往前伸展。維持10秒至20秒後,換右手重複相同動作。

    2. 寶特瓶吸氣法

    準備一個2公升的寶特瓶,在不會太難受的前提下,以嘴巴用力吸氣,直到寶特瓶凹陷的程度。這個簡單的方法可鍛鍊橫膈膜的肌肉,但因較容易累,因此做完可休息一下再進行。

    內圖

    (陳莞欣攝)

    3. 吹氣球呼氣法

    和前述寶特瓶吸氣法相反,吹氣球的練習重點在於「盡可能用最少的次數,將氣球充飽」。根據統計,成年男性平均4次呼氣吹飽一顆氣球,成年女性則是6次。吹氣球的動作會使用到腹部周圍的肌肉以及部分背肌,多練習幾次,提升肺活量的效果相當顯著。

    內圖

    4. 睡前呼吸肌肉按摩

    平躺在床上,嘴呈現O字型慢慢吐氣。手放在肋骨下緣橫膈膜的位置做腹式呼吸。用手按摩肋間肌、胸肌。睡前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讓呼吸更加輕鬆順暢。

    內圖

    喉嚨肌肉退化  吃不下、易嗆到、聲音會變老

    為什麼長輩吃飯容易嗆到、咳嗽?這不是錯覺或恍神,可能是喉嚨的肌肉退化了。

    人的舌頭根部後方有塊會厭軟骨,就像是氣管上方的蓋子,可以確保食物吞嚥後進入食道,而非氣管。當支撐會厭軟骨上下移動的肌肉退化,導致這塊「蓋子」無法正常蓋上時,就會導致誤嚥、嗆咳。

    內圖

    ↑會厭軟骨(Epiglottic)的作用是避免食物進入氣管。

    吞嚥功能不佳,會影響人的進食狀況,使身體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此外,長期有食物掉入氣管,久了就會成為吸入性肺炎。隨著年紀增長,喉嚨肌肉無力,甚至是足以致命的風險因子。

    怎麼判斷自己的喉嚨肌肉是否夠力?日本宮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井手慎介提出了幾個檢測標準:

    1. 吃飯嗆到機會變多

    2. 不自覺清嗓子的頻率變多

    3. 睡覺的時候會咳嗽

    4. 喝飲料的時候感覺「卡卡」

    5. 常覺得喉嚨裡有東西

    6. 說話的聲音變了

    若上述症狀中有2個以上符合,代表喉嚨肌肉已開始有退化的跡象。4個以上的症狀符合,則代表退化跡象相當明顯。

    4種喉活運動  降低肺炎風險還能瘦臉

    若你也是「喉無力」一族,不妨參考日本耳鼻喉科專家西山耕一郎設計出的4組「喉活」動作。每天花5分鐘練習,不僅能降低日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還有其他額外的好處。喉結上下移動時,會運動到包含「喉頭上舉肌肉群」等一系列的喉嚨肌肉,讓鬆弛的頸部肌肉緊實。此外,聲帶的位置在喉結後側,鍛鍊喉嚨肌肉連帶會使聲帶變靈活,可改善老化所導致的聲音粗糙等問題。

    1. 額頭吞嚥操

    慣用手的手掌下緣放在額頭上,眼神看向肚臍方向。輕輕將頭往下壓,再將額頭往後推。做吞嚥動作,讓喉結維持在向上的位置5秒。重複5~10次。

    內圖

    (出自美ST Online)

    2. 抬額下巴體操

    雙手大拇指放在下巴後方,用力往下壓,再用拇指的力量將下巴向上推。做吞嚥動作,讓喉結維持在向上的位置5秒。重複5~10次。

    內圖

    (出自美ST Online)

    3. 喉頭E聲操

    嘴角往兩旁延伸,發出「E」的聲音,持續感覺喉嚨周圍充滿力量,維持5秒。重複2~3次。

    內圖

    (出自美ST Online)

    4. 下沉吞嚥操

    慢慢地做吞嚥的動作,感覺喉結上下移動。

    內圖

    (出自美ST Online)

    每天花一點時間練習8組動作,就能對老後生活帶來決定性的改變,甚至可能救你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