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最保命的一塊肌要練!

 

  • 首頁
  •  

  • 健康
  •  

  • 醫療保健
  • 最保命的一塊肌要練!每日10分鐘呼吸肌運動,防止老後嗆到與吸入性肺炎

    author
    by
     50pluscwgvgovernor
    平時練不到的肌肉,可能是左右生死的關鍵。
    • 70166
    •  

    編譯/陳莞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資料來源/TV Tokyo、 Nikkei Style美ST Online、社團法人日本呼吸器學會、Flipper'sUMKテレビ宮崎ハルメク

    編按:50歲以後,走路容易喘不過氣、吃飯時嗆到、咳嗽,甚至誤嚥頻率增加?隨著人的年紀增長,肌肉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平時較少刻意活動的肺部和喉嚨肌肉。這2個部位所主掌的呼吸和咀嚼機能,和老後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勤做「肺活」和「喉活」,保命又回春!

    人體有超過600多條肌肉,撐起我們每日的日常活動。然而,醫學研究顯示,年過40歲以後,人體肌肉量每10年會流失8%,最終可能引發使年長者失能的「肌少症」。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練肌肉的重要性。但你做的肌肉訓練,真的有練到該練的部位嗎?

    已步入高齡社會的日本,近年來提倡兩種肌肉訓練活動:「肺活」和「喉活」(編按:在日文中,「OO活」即積極進行某件事之意。例如「就活」是努力找工作、「婚活」則是積極結婚對象)。

    肺部和喉嚨,是人們平時較少刻意運動的部位,也因此肌肉特別容易流失。這2個部位的肌肉群分別主宰呼吸和吞嚥功能。因此可以說,保養肺和喉嚨的肌肉,就是為老後的生命安全買保險。

    肺不好,健康就不好!  每秒呼吸量測你的肺年齡

    東京有明醫療大學校長本間生夫指出,人的肺部周遭有多達20幾條肌肉,協助我們做出呼氣、吸氣的動作。這些肌肉統稱為「呼吸肌肉」,其中以肋骨間的肋間肌和肋骨下方的橫膈膜最具代表性。身體的肌肉量會因老化而流失,呼吸肌肉當然也不例外。

    內圖

    ↑橫膈膜和肋間肌使胸腔膨脹、收縮,進行呼氣與吸氣。

    因此,若沒有特別鍛鍊,人的呼吸機能在60歲前後會大幅衰退。呼吸變淺、走路、運動都特別容易喘,連帶使新陳代謝變差。肺活量大、呼吸機能好的人,不僅精神較佳、夜間更容易入眠,還能全面性的提升身體健康。

    怎麼判斷肺健不健康?日本呼吸學會有一套計算「肺年齡」的公式。

    男性的肺年齡:(0.036 X身高)- 1.178 – 儀器所測得之用力呼氣1秒量(FEV1)/0.028

    女性的肺年齡:(0.022 X身高)- 0.005 – 儀器所測得之用力呼氣1秒量(FEV1)/0.022

    相關調查的結果顯示,除了老化以外,抽菸、空汙、缺乏運動等因素,都會讓現代人的肺年齡遠高於實際年齡。想讓肺年齡「回春」,首先要有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戒菸、在空氣品質太差時戴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等。此外,呼吸肌肉的訓練也不可或缺。

    4 種「肺活」運動  幫你練到呼吸肌肉

    在日本,肺活量衰退已是大眾相當重視的健康議題。包括《東京電視台》、《日經新聞》等媒體,都以專題報導並提出訓練建議。以下整理4組肺活運動,每天撥出10分鐘,就能好好鍛練呼吸肌肉。

    1. 側腹肌肉伸展操

    (影片來源: GronG グロング)

    雙腳盤腿坐,舉起左手。伸直背部、左胸外側,緩緩往前伸展。維持10秒至20秒後,換右手重複相同動作。

    2. 寶特瓶吸氣法

    準備一個2公升的寶特瓶,在不會太難受的前提下,以嘴巴用力吸氣,直到寶特瓶凹陷的程度。這個簡單的方法可鍛鍊橫膈膜的肌肉,但因較容易累,因此做完可休息一下再進行。

    內圖

    (陳莞欣攝)

    3. 吹氣球呼氣法

    和前述寶特瓶吸氣法相反,吹氣球的練習重點在於「盡可能用最少的次數,將氣球充飽」。根據統計,成年男性平均4次呼氣吹飽一顆氣球,成年女性則是6次。吹氣球的動作會使用到腹部周圍的肌肉以及部分背肌,多練習幾次,提升肺活量的效果相當顯著。

    內圖

    4. 睡前呼吸肌肉按摩

    平躺在床上,嘴呈現O字型慢慢吐氣。手放在肋骨下緣橫膈膜的位置做腹式呼吸。用手按摩肋間肌、胸肌。睡前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讓呼吸更加輕鬆順暢。

    內圖

    喉嚨肌肉退化  吃不下、易嗆到、聲音會變老

    為什麼長輩吃飯容易嗆到、咳嗽?這不是錯覺或恍神,可能是喉嚨的肌肉退化了。

    人的舌頭根部後方有塊會厭軟骨,就像是氣管上方的蓋子,可以確保食物吞嚥後進入食道,而非氣管。當支撐會厭軟骨上下移動的肌肉退化,導致這塊「蓋子」無法正常蓋上時,就會導致誤嚥、嗆咳。

    內圖

    ↑會厭軟骨(Epiglottic)的作用是避免食物進入氣管。

    吞嚥功能不佳,會影響人的進食狀況,使身體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此外,長期有食物掉入氣管,久了就會成為吸入性肺炎。隨著年紀增長,喉嚨肌肉無力,甚至是足以致命的風險因子。

    怎麼判斷自己的喉嚨肌肉是否夠力?日本宮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井手慎介提出了幾個檢測標準:

    1. 吃飯嗆到機會變多

    2. 不自覺清嗓子的頻率變多

    3. 睡覺的時候會咳嗽

    4. 喝飲料的時候感覺「卡卡」

    5. 常覺得喉嚨裡有東西

    6. 說話的聲音變了

    若上述症狀中有2個以上符合,代表喉嚨肌肉已開始有退化的跡象。4個以上的症狀符合,則代表退化跡象相當明顯。

    4種喉活運動  降低肺炎風險還能瘦臉

    若你也是「喉無力」一族,不妨參考日本耳鼻喉科專家西山耕一郎設計出的4組「喉活」動作。每天花5分鐘練習,不僅能降低日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還有其他額外的好處。喉結上下移動時,會運動到包含「喉頭上舉肌肉群」等一系列的喉嚨肌肉,讓鬆弛的頸部肌肉緊實。此外,聲帶的位置在喉結後側,鍛鍊喉嚨肌肉連帶會使聲帶變靈活,可改善老化所導致的聲音粗糙等問題。

    1. 額頭吞嚥操

    慣用手的手掌下緣放在額頭上,眼神看向肚臍方向。輕輕將頭往下壓,再將額頭往後推。做吞嚥動作,讓喉結維持在向上的位置5秒。重複5~10次。

    內圖

    (出自美ST Online)

    2. 抬額下巴體操

    雙手大拇指放在下巴後方,用力往下壓,再用拇指的力量將下巴向上推。做吞嚥動作,讓喉結維持在向上的位置5秒。重複5~10次。

    內圖

    (出自美ST Online)

    3. 喉頭E聲操

    嘴角往兩旁延伸,發出「E」的聲音,持續感覺喉嚨周圍充滿力量,維持5秒。重複2~3次。

    內圖

    (出自美ST Online)

    4. 下沉吞嚥操

    慢慢地做吞嚥的動作,感覺喉結上下移動。

    內圖

    (出自美ST Online)

    每天花一點時間練習8組動作,就能對老後生活帶來決定性的改變,甚至可能救你一命!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口臭只是火氣大?小心是身體這些部位出問題!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蔓延,幾乎人人都戴口罩出門。長時間配戴口罩,悶住口鼻,造成鼻子進氧量下降。如果配戴的口罩質地恰巧較不透氣,剛好又處在空氣比較悶熱、不通風的空間,在持續氧氣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就容易有呼吸困難的不適感,有時甚至還會聞到自己嘴裡不好的氣味,讓許多人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口臭,但這其實可能是身體警訊!TVBS《健康2.0》節目主持人鄭凱云,特別邀請員生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主任吳文傑、前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營養師黃淑惠、醫藥記者洪素卿、氣功名師彥寬及健康主廚陳之穎,討論有哪些情況會造成口臭,以及如何改善這讓人困擾的窘境。   口臭不只是火氣大!陳潮宗表示可能是三大原因導致    :一、口腔:牙周病、蛀牙、牙菌斑;二、消化系統:胃酸逆流、胃潰瘍、食道癌;三、呼吸系統:肺部感染、肝、腎不好等。通常他會問病人,過往是否有口臭問題,若病患表示是最近才發生,就代表口臭問題是屬於急性,就要考慮可能是胃部出狀況。以消化性潰瘍為例,由於消化性潰瘍會讓胃的消化變得比較慢,蠕動較差,假設吃的食物比較油膩,食物在胃裡待得時間較長,就容易發臭,可能味道就飄出來了。而當腎臟出問題時,口氣不好的情況就比較不會是突然發生。陳潮宗也曾遇過一個病患, 因為呼出的氣帶有阿摩尼亞味道,身上也有阿摩尼亞味,讓陳潮宗懷疑是不是腎臟出了問題,詢問後發現,的確是即將要洗腎的病人。   當胃潰瘍發生時,代表黏膜可能因為胃酸分泌過多受損,患者經常會出現胃痛、胃脹、胃酸過多、口乾、口苦等症狀。胃潰瘍若持續下去,甚至發生出血的狀況,還有可能會演變成胃癌,而這也是醫生最害怕的狀況。 圖/TVBS提供 要避開胃酸過度分泌,陳潮宗建議,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包括咖啡、茶、抽菸跟喝酒。再來就是辛辣性的食物,包含麻辣、辣椒和胡椒。另外,酸性的食物也要盡量避開,尤其是帶著甜又帶著酸的食物,會更加重對胃部的刺激。像是過熟的香蕉,就非常不適和胃潰瘍患者吃,因為它會很快速地刺激胃酸分泌。還有過於堅硬的東西,像是炸雞的皮,進到胃部就會刺激到受損部分。除了食物的選擇,溫度的控制也很重要,太冰、太熱,都會刺激傷口。胃潰瘍患者,如果喝到太冰的東西,很可能會引發胃痙攣,所以建議喝溫熱的。 圖/TVBS提供 戴口罩期間,若不方便多刷幾次牙,又難耐口中難聞氣味,建議可以考慮隨身攜帶小瓶裝的漱口水、口腔清新噴霧等,養成多漱口、多清除口中異味的好習慣,才不致在戴口罩時被自己的口氣「臭」到。要了解「胃部保健」的相關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每週六、日晚間7點《健康2.0》,節目中將有詳盡的示範和解說。《健康2.0》Line官方帳號,也已與『疾管家』合作,除可以協助使用者查詢,附近藥局口罩庫存量,如身體有異狀,也可查詢附近有哪些診所,協助民眾做好自我防護。

    詳細報導請見: news.tvbs.com.tw/health/1301025?from=Copy_content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這樣也會猝死,心臟病友值得一看

     

    無關車禍/醫師︰教授心臟裝支架 疑冷熱血管收縮猝死

       
    張男做完筆錄後駛離,疑似突然心臟病發,自撞環中路旁的路樹。(記者何宗翰翻攝)

    張男做完筆錄後駛離,疑似突然心臟病發,自撞環中路旁的路樹。(記者何宗翰翻攝)

    2020-08-10 05:30:00

    〔記者何宗翰/台中報導〕49歲的朝陽科技大學教授張登堯8日下午被後車追撞未受傷,未料做完筆錄駕車離開自撞路樹,送醫急救不治,台中地檢署相驗後認為張男為「心因性猝死」;醫師表示,張男心臟裝有支架,可能是車禍當時氣溫高,上車後吹冷氣,造成急速的血管收縮,冷熱迅速變化而引發。

    檢方昨天根據現場車禍事故報告、當事人訪談紀錄、林新醫院診斷報告與張男的就醫紀錄,以及法醫現場相驗遺體的跡證,認為張男「心因性猝死」,和車禍無因果關係。

    亞大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張育晟表示,由於張男過去曾裝心臟支架,除非撞得很嚴重,在車禍衝撞力道不大的情況下,支架要物理性的被撞開、撞扁,機率應該是不大,但由於車禍所引發的情緒波動,突然的壓力、刺激,有可能造成血壓的升高、荷爾蒙或交感、副交感神經的變化。

    另外,張男在下午近4點時發生車禍,又在戶外做了1小時筆錄,張育晟認為,氣溫高、流汗多的狀況下,也可能導致血液黏稠度上升,上車後吹冷氣,造成急速血管收縮,這樣冷熱迅速差別變化,對於心血管疾病病人也是會有風險的。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調好自律神經 7件事學會慢慢生活

     

    調好自律神經 7件事學會慢慢生活

    調好自律神經 7件事學會慢慢生活
    圖片來源 / 周書羽
    瀏覽數958,449
    2013/03/01 · 作者 / 張靜慧、曾慧雯 · 出處 / 康健雜誌 第172期
     放大字體
    學習7項生活藝術,不再每天緊張焦慮、趕趕趕,自律神經就能重回和諧。

    一群西方學者組隊到非洲考察,請當地原住民當嚮導及挑夫,兼程趕路,前三天都很順利,原住民吃苦耐勞,沒有怨言,但到了第四天,原住民卻不肯出發了。

    是哪裡得罪他們了,還是在要脅加錢?考察隊隊員不解。這時,原住民的頭領解釋道:「按照我們的傳統,如果連續三天趕路,第四天必須停下來休息一天,以免靈魂趕不上我們的腳步。

    現代人日復一日地「趕路」,趕到沒時間停下來思考為何而趕,趕到大小病痛都來報到。

    慢,慢,慢

    非洲原住民的生活智慧,竟與自律神經保健之道不謀而合。「要調節自律神經,一言以蔽之,就是『慢』。慢慢呼吸、慢慢行動、慢慢生活,」日本順天堂大學外科教授小林弘幸在《自律神經健康人50招》中提醒。

    他指出,現代人的自律神經失調多半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慢」能提升稍顯低下的副交感神經,讓自律神經傾斜的天秤恢復平衡。

    1.腹式呼吸啟動副交感神經,安定身心

    三總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吳立偉指出,呼吸是少數能被人控制的自律神經節律。吸氣時交感神經較活絡;呼氣時換副交感神經佔優勢。藉呼吸來調節自律神經,容易做又不花一毛錢。

    但一般的呼吸方式較短淺,達不到效果,建議練習腹式呼吸,幫助自律神經維持平衡︰慢慢、深深地吸氣,讓氣往下走,直到腹部微微鼓起,然後慢慢吐氣。這樣可以啟動副交感神經,讓心跳和緩下來,人得以放鬆。一般來說,平躺時比較容易做腹式呼吸。

    精神科醫師陳豐偉常建議患者早午晚和睡前各練10分鐘腹式呼吸,如果不方便躺下,坐著也可以,只要動作正確,持之以恆,就能享受放鬆感。

    有些人因為自律神經失調而引起焦慮,晚上易失眠,多做幾次腹式呼吸,即可放鬆心情並改善睡眠障礙。

    其實練習氣功、打坐、太極拳,也是藉由調形、調息、調心的方式,達到心靜的效果,使身心都能鬆、靜、定,這不但有益身體,且當生理系統的功能獲得改善與強化後,更有助安定心神。

    2.用食物保養神經的作用穩定

    大腦中有許多神經細胞,靠神經傳導物質當「傳令兵」,幫忙傳達指令,身體各部位一收到訊息,就會有所反應。

    神經傳導物質有上百種,其中和情緒、壓力有關的包括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等。好消息是,一些食物可以增加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維持神經的作用穩定,不妨適量攝取。

    •多巴胺、正腎上腺素︰

    製造這兩種神經傳導物質都需酪胺酸和苯丙胺酸,可從家禽、海產、蛋、乳製品中獲得,素食者可從大豆中攝取。

    維生素C也是製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時重要的成分,多吃些新鮮蔬果,維生素C自然不缺。

    •血清素︰

    色胺酸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可安定神經、助眠,被稱為「天然安眠藥」。含色胺酸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乳製品、豆類、堅果、香蕉、蛋等。此外,深海魚及亞麻仁籽中的Omega-3脂肪酸,可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

     

    維生素B群、鈣、鎂、鋅也是維持神經系統與情緒穩定的功臣。五穀類、燕麥、肉類、豆類、乳酪都含豐富的B群;綠色蔬菜、豆類、海藻、乳製品、小魚乾中含鈣;鎂可以從各式堅果、深綠色蔬菜中獲得;海鮮、肉類則含鋅。

    3.運動是一種好壓力,改善自律神經的功能

    壓力並非全然是壞事,適度壓力是好的,「運動就是一種好壓力,」精神科醫師楊明仁解釋,運動可以消耗讓人緊繃的腎上腺素,腦內啡和血清素則會增加,讓人放鬆、愉悅。

    吳立偉指出,規律運動可以改善自律神經的功能。最新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經15個月持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可改善自律神經功能並幫助控制血糖。

    不是汗如雨下、氣喘如牛才算運動,小林弘幸推崇健走是效果最好、最安全的運動。

    因為運動量過大(如快跑),會造成呼吸淺而快,拉高交感神經的作用,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下降,「這樣不但不能維持健康,甚至還可能加速老化,」而且呼吸短淺會讓末梢血液流動下降,代表氧氣及營養難以送到末梢神經及細胞,細胞便難以發揮功能。「如果考量健康,讓呼吸變短淺的運動是不好的,」他認為。反觀健走並不會讓人喘不過氣,還可邊走邊深呼吸,讓副交感神經活絡,並把氧氣和營養運送到每個細胞。

    4.別熬夜,別製造自律神經的敵人

     

    熬夜、睡眠不足也是自律神經的大敵。「不論一個人的自律神經原本多平衡,單單睡眠不足這一擊就足以讓他的自律神經失衡,」小林弘幸指出。

    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教授張承能說,夜間本來是副交感神經發揮的時間,人自然想休息,硬是熬夜不睡、保持清醒,等於刺激交感神經繼續運作,副交感神經無從發揮,久而久之不但自律神經失調,其他的健康紅燈也一一亮起。「熬夜的人容易高血壓。」

    5.到戶外曬太陽、流汗,恢復自律神經調節體溫的能力

    流汗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吳立偉指出,現代人長期依賴空調,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愈來愈弱,這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之一。建議不要過於依賴冷暖氣,走到戶外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流點汗,對調節自律神經是好事。

    6.利用五感舒緩神經

    諮商心理師邱永林說,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五感,都會影響自律神經,比如某人心跳的速度大約每分鐘90~100下,若想放鬆,便可聽速度比心跳慢的音樂。他解釋,這是「帶走」現象,也就是身心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聽了節奏慢的音樂,心跳會隨之慢下來。

    氣味也有效果。

    比如薄荷、洋蔥、辣椒可刺激自律神經,如果希望自己有精神,不妨聞這些味道;反之如果想放鬆,就用薰衣草等柔和的香氣,讓副交感神經活躍一些。

    7.幫情緒洩洪,不讓起伏的心情打亂自律神經的節奏

    心情起伏過大,會打亂自律神經的節律。吳立偉說,情緒過於高亢(緊張、不安、興奮等)或過於低落(悲傷、沮喪、失望、鬱悶等),都會阻礙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正常運作,引發失調。「不要過度壓抑情緒、不要萬事皆吞忍,」他建議要找到自己的紓壓管道。

    編按:此文為2013年發表,文中人、事、物背景或已有調整、變動,造成不便還請見諒。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有哪些

     

    ?自律神經失調治療對了,100%能治癒!

     
     
     
    URL
    瀏覽數691,627收藏16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有哪些?自律神經失調治療對了,100%能治癒!
    編按:很多人擔心自己的大小症狀是不是與自律神經失調(Dysautonomia)有關?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 Hopkins Medicine)資料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包括:
    • 心跳異常
    • 消化功能異常
    • 瞳孔擴張或收縮
    • 昏眩
    • 腎臟功能異常
    • 血壓不穩定
    • 體溫控制功能異常,例如大量出汗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U.S. National Library of Midicine)衛教資訊網站「MedlinePlus」指出,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是周邊神經系統的一類,負責控制非自主的身體功能,例如心跳、血管擴張收縮等。當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常時,就可能引起相關症狀包括:
    • 血壓
    • 心跳
    • 呼吸、吞嚥困難
    • 男性勃起障礙

    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糖尿病等疾病所引發,並可能影響系統的任何部分,例如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s)。美國國立神經疾病和中風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指出,交感神經異常導致的廣泛性自律神經失調,特徵包括男性陽痿不育,以及姿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而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則能導致高血壓、心跳過快等問題。

    【早安健康/郭育祥 醫師】所有失調症的患者與親友都最最在乎的,就是「到底 

    自律神經失調會不會好?



    先告訴大家一則好消息,會好,自律神經失調會好!因為它並不是心因性的疾病,而是像感冒、腸胃炎或者骨折一樣,是貨真價實的身體不舒服,屬於生理性疾病。試問大家,感冒會不會好?腸胃炎會不會好?相信答案都是肯定的。同理可證,請放心,自律神經失調症並不特別,所以不會成為例外,它是絕對可以被100%治癒的。

    不過在此同時也要告訴大家另一則壞消息,雖然我可以很篤定地說:自律神經失調症絕對可以痊癒,但也必須誠實地告訴大家,它不容易好!最關鍵的因素在於,許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是自律神經失調啊! (編輯推薦:盜汗、熱潮紅!別讓更年期幫自律神經失調背了大黑鍋)

    有不少人是從心臟科、神經內科、腸胃科,一路掛到骨科、皮膚科,有檢查做到沒檢查可做,我常說,男性朋友大概只剩婦產科沒有掛,女性朋友大概只剩攝護腺沒有檢查到,試問,在『不知道問題出在哪』的時候,如何能對症下藥呢?所以我說,自律神經失調不容易好,原因就在這裡!

    自律神經失調有哪些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症在醫學領域中算是很標準的「疑難雜症」,它的症狀往往是綜合且因人而異的,有的人會頭痛、心悸、失眠,有的人會失眠加容易腹瀉,有的人會有吞嚥障礙、心悸、胸悶,有的人會感覺胃部有灼熱感合併緊張焦慮……狀況實在是千奇百怪,什麼可能性都有。

    因此如果沒有遇到對的醫師,往往不容易在第一時間被診斷出來,患者只能落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急救型醫療模式(更可怕的是被誤診,導致「頭痛醫腳,腳痛醫頭」)。

    急性的症狀可能暫時被緩解了,例如蛀牙的時候牙齒痛,就選擇吃止痛藥,很快地牙是不痛了,可是一旦藥效過了之後呢?由於蛀牙並沒有被妥善地治療,根本原因沒有解決,所以疼痛恐怕只會反覆出現。我常說,想要好好治療、徹底擺脫失調,這過程就像是一段旅程,光有導航並不夠,最重要的是得有目的地,總得知道要去哪裡,然後借助導航的幫忙,才能順利抵達。

    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



    知道目的地之後(治療自律神經失調),再來就是方向的問題了(如何治療)!從台南到台北,方法有很多,快一點可以搭高鐵,慢一點搭火車,體力很好的人或許可以用走的。無論如何,重點是只要方向對了,一定都會到,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但如果從台南出發,目的地是台北,卻選擇搭乘往高雄屏東方向的車,那我們到得了台北嗎?當然不可能!

    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也一樣!前面說的『目的地』就是確診,我們得先知道自己生的是什麼病,才有辦法對症下藥。至於藥方下了之後是否有效,就看我們的方向正不正確了!只要治療的方向對了,康復是遲早的事情,差別只在於您是搭上高鐵還是火車,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抵達目的地。

    無論是哪種健康問題,想要康復,除了對症治療之外,更需要患者與醫師好好配合,自律神經失調自然也不例外。在治療過程中偶有患者不願配合醫囑,提出各種在醫師看來其實是藉口的理由,像是「我以前都沒有……」、「我從來不會……」、「我不敢……」

    其實,今天的健康問題不就是過去習慣的累積嗎?想要改變結果,首先就要改變行為模式,特別是生活習慣!每天都走一樣的路,只會看到一樣的風景,到一樣的地方。

    許多失調症的患者,一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是自律神經失調,二來也對於這些長年相伴的老毛病已莫可奈何,以為是治不好的,看醫生也沒有用,因此不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曾遇過一位患者,因為嚴重的腸胃問題,足足三年以上的時間完全不出門,因為只要一離開家,他就擔心自己會內急,在外頭不一定隨時找得到洗手間,這樣的焦慮使他放棄必須出差的高薪工作,足不出戶的在家接點翻譯工作餬口。

    這樣的情況並非特例,嚴重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的確對生活影響甚鉅,在往後的文章中可以一一和大家分享各種真實案例,但現在要請大家多關心自己與周遭親友,如果有長年的老毛病卻解決不了,不妨朝自律神經失調的方向,做些相關檢查,或許就能找到問題的癥結點,重新踏上返回健康之路。

    〔文章已獲得郭育祥醫師同意授權, 原文出處

    作者介紹:郭育祥醫師,現職:郭育祥診所院長、中華民國自律神經失調症協會理事長。專業經歷:歐洲神經醫學會會員、國際AAPB心理生理及生理回饋協會會員、美國A4M抗老化醫學會會員、美國肥胖醫學會TOS會員、前嘉義基督教醫院主治醫師、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專長:自律神經失調症、肥胖症。 郭育祥醫師粉絲專頁、 郭育祥醫師部落格

    編按: 

    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



    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醫學院助理教授、內科醫師Alana Biggers審閱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沒有治癒自律神經失調的特效藥;但如果是疾病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通常治好源發的疾病後,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也會有所改善。

    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方式,大多著重在減少患者不舒服的症狀,使患者能夠進一步強化身體機能、調整生理狀態。醫師會針對患者的症狀與病情,給予個別化的治療方式,大多包含物理治療、運動療法,以及藉由諮商的方式使患者能夠適應與病症相對應的生活型態改變。患者也可能需要依據醫師指示服用或調整藥物,而這類的治療方式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效果。

    此外,患者也應每天飲用2~4公升的水,以及稍微增加鹽攝取量;而含有咖啡因、大量糖分的飲料則應盡量避免。

    自律神經失調該怎麼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該怎麼治療?

    療程之初或者是急性發作期,建議先以藥物控制,待病況趨於穩定之後,可慢慢減少治療藥物的劑量,將重點慢慢轉往保養為主,一步步強壯強化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療程解說170603.JPG

     

    哪些人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雖然無論男女老少,都有可能自律神經失調,但根據臨床統計,女性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比例明顯較男性來得多,應該與女性朋友受到每個月的賀爾蒙週期性影響較為劇烈有關。

     

     

    自律神經失調就是憂鬱症嗎?

    完全不是喔!兩種病症天差地遠,治療方式也截然不同,治療前務必尋求專業的醫師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自律神經失調到底會不會好?

    請放心,自律神經失調症是100%可以治癒的。我們了解身體不適時,都希望治療能立竿見影,只是疾病醫護有一定的療程與週期,只要能遵循醫師叮囑,配合用藥與治療,一旦急性發作期獲得妥善控制,進入緩解期之後身體就會舒服多了。

     

     

    一定要吃藥嗎?

    正常狀態下,身體的確有自我修復的功能,就如同骨折也可以自行痊癒,只是需要的時間會比較長,且如果沒有先行接骨,一段時間動不了不說,到時候就算全好了、不痛了,但結果卻可能是骨頭長歪了。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也是相同的道理,用藥在急性期是必要的,補充腦內缺乏的化學傳導物質,幫助失調的自律神經盡快回歸協調狀態,後期慢慢減少治療用藥改以保養為主,再佐以腹式呼吸等方式,強化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失調是精神有問題嗎?

    不是喔!自律神經失調是100%的生理疾病,不是心因性,更不是精神方面的疾病,跟『想太多』無關,也不會因為『放輕鬆』就自動痊癒喔!

     

     

    如何知道自律神經有沒有失調?

    倘若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可以自行在家做個簡單的量表,若檢測結果的確屬於高危險群,則建議到到專科醫療院所進行儀器檢測。自律神經是否失調與失調程度,可以透過HRV心跳異變率、呼吸時二氧化碳濃度與姿勢變換時血壓變化等方式明確檢測出來。

     

     

    若家中有人自律神經失調該如何照顧?

    建議還是帶家人規律就醫,穩定控制失調的自律神經,進而慢慢恢復健康,方是上策。若已經開始就醫,則請多一點耐心與同理心,陪伴家人度過治療過程,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真真切切的生理疾病,是因為神經系統的異常,導致身體各處出現各種不舒服,但針對器官進行檢測或治療,往往沒有任何明確的結果,導致失調者周圍的親朋好友常產生誤解,甚至不耐煩的心理,請理解,它們的不舒服都是貨真價實的存在,並深深困擾他們,但如果有您的支持,可以協助他們恢復得更快更好。

     

     

    自律神經失調飲食上有沒有什麼禁忌?

    除了參類的食物與料理不宜之外,其餘均無特殊限制,可以均衡攝取營養,不須避忌。

     

     

    自律神經失調應該看哪一科?

    自律神經失調專科。可惜目前礙於現行醫療體制之故,專業的自律神經失調科非常稀少,郭育祥診所為國內首創,第一所以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為主的專業醫療院所。

     

     

    自律神經失調不治療會怎樣?

    自律神經失調縱使不會直接致命,但對健康的損耗極大,間接損及失調者的生命安全,有人因為失眠精神不濟,發生行車意外,而長年的失調對免疫系統與內分泌系統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國內外均有不少研究報告顯示,此二系統與代謝症候群,甚至癌症,均有高度關聯性。

     

     

    如何區分自律神經失調與其它疾病不同?

    若不是具備足夠的經驗,自律神經失調的確不是一個容易判別的病症,否則在確診之前,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失調者得多走上好幾年的冤枉路了。根據自律神經失調症的「全身性」與「陣發性」兩項特性,會建議您在排除器官器質上的障礙之後,不舒服的感覺仍然存在時,便建議您做個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檢測。比方說長年胃痛或腹瀉,但照過幾次胃鏡,也檢查過腸道了,結果一切正常,可是您的胃仍然疼痛,腸躁的困擾也沒有解除,加上身上還有些其他的不舒服時常全身遊走,時好時壞,那麼就該懷疑自己是否是自律神經失調囉!

     

     

    自律神經失調會致死嗎?

    並不會直接致命,但對生命健康的間接損害殛其驚人,不可不慎重以對。

     

     

    自律神經失調需要開刀嗎?

    不需要喔!藥物治療已足夠。

     

     

    自律神經失調需要治療多久才會痊癒?

    因人而異。每個人失調的程度與狀況均不同,因此無法一概而論,但平均說來,一進入療程,大約前三個月就能先穩定急性症狀,漸入佳境,總療程時間約 9~12 或 12~18 個月左右

     

     

    自律神經是什麼?

    人體內有三大系統,維持生理的運作,分別是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和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負責的任務很多元,舉凡眨眼睛、眼淚分泌、唾液分泌、呼吸頻率、心跳快慢、體溫高低、腸胃蠕動、肌肉收縮、血壓高低、流汗、排尿、睡眠…等,這一些我們平時不會特別注意到,但隨時隨地都在默默運行的生理活動,幾乎都是由自律神經負責掌控的。

     

     

    自律神經在哪裡?

    自律神經的分布可說是從頭到腳,除了頭髮與指甲不在管轄範圍之外,人體的大小器官與組織,都有自律神經的分佈,像是心臟、腸胃、泌尿道,或者是皮膚、血管…,這也是為什麼一旦自律神經失調了,不對勁的症狀可能出現在全身上下的任何一個地方。

    20130904

     

    自律神經在身體的作用是什麼?

    自律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組合而成,兩者之間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就像汽車的油門與煞車一樣,健康時兩者能協調生理運作,讓身體能自然而然地對付外在壓力與內在需求。例如:緊張的時候交感神經作用,讓我們瞳孔縮小、肌肉緊繃、心跳加快,處於備戰狀態好應付可能出現的危急情形放鬆的時候副交感神經作用,讓我們呼吸和緩、血壓平穩、肌肉放鬆,能夠好好地休息或者睡個好覺。

     

     

    自律神經失調會出現哪些症狀?

    由於自律神經遍布全身,失調時的症狀也可能出現在身體各處喔!

     

    精神方面的症狀

    症狀

    焦慮、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降低

    身體器官及反應上的症狀

    症狀

    頭部

    頭痛、頭重、偏頭痛

    眼睛

    眼睛疲勞、張不開、流淚、視線模糊

    耳朵

    耳鳴、耳塞

    口腔

    口乾、口腔痛、味覺異常

    喉嚨

    喉嚨發癢、吞嚥困難、喉嚨有異物感、壓迫感

    呼吸器官

    呼吸困難、有缺氧感

    心臟

    心悸、喘氣、胸悶

    消化器官

    噁心、胃部發熱、胃部痙攣、胃潰瘍、腹脹、便秘、腹瀉、消化不良

    泌尿器官

    頻尿、殘尿感、排尿困難

    生殖器

    外陰部搔癢、陽萎、生理不順

    肌肉、關節

    肩膀酸痛、肩膀僵硬、關節乏力

    四肢

    四肢麻痺、發抖、發冷、指間有電流感、感覺遲鈍

    皮膚、汗腺

    手心腳底多汗

    食慾

    不想吃東西、飲食需求過度

    全身的症狀

    症狀

    全身倦怠、很容易疲勞、暈眩、漂浮感、失眠、淺眠、發熱

     

     

    有哪些疾病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

    根據門診的臨床統計,的確有幾項病症有較高比例,是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如果過去也有醫師診斷您是下列症狀的話,在排除器質性障礙之後,可朝自律神經失調的方向進行治療,多數可獲得明顯改善。

     

    l   心臟神經症      l   心律不整     l   姿勢性低血壓

    l   恐慌症        l   過度換氣     l   偏頭痛

    l   肌肉緊張性頭痛    l   經常性嘔吐症   l   大腸激躁症

    l   口腔內異常感症    l   梅尼爾氏症    l   蕁麻疹

    l   頻尿         l   性功能障礙    l   更年期障礙

    l   圓形禿

    自律神經失調01

     

     

    自律神經失調的嚴重性是…?

    自律神經作用於身體許多器官,所以一旦失調,各器官都有可能是受害對象。最常見的影響是失調者因為各種不舒服,導致睡眠品質大幅下滑,甚至有嚴重的睡眠障礙,僅而影響了免疫系統,免疫力不佳時,人不僅容易感冒生病、平時也比較容易疲倦,長此以往的積累,對健康的損害是緩慢但巨大的,不可不慎。

    再者,失調者在該放鬆的時候,時常無法好好放鬆,因此身體也沒有辦法獲得足夠的休息與修復;而該緊張的時候,往往又無法集中精神與注意力,處理眼前需要全神貫注來應對的狀態或事件。久而久之,除了健康損害之外,家庭、工作事業、日常生活、人際關係等也會受到牽連,影響層面可為非常廣泛。

    1-2

     

     

    自律神經失調有明顯特定的症狀嗎?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在自律神經失調時反應出來的症狀也是因人而異,雖然可能部分症狀有所雷同,但或多或少都存在差異性,例如張先生可能是頭痛、心悸、失眠與腸躁;李小姐則是失眠、心悸與便祕;王奶奶是胸悶、失眠與腹瀉;林同學是胸悶、胃食道逆流、恐慌。

    雖說如此,自律神經失調症仍然兩項共同點:全身性與陣發性。所謂全身性,是指症狀可能出現在全身上下多處,不會只有單一症狀。而陣發性則是指狀況時好時壞,程度輕重不等,譬如長時間的失眠可能有一兩天突然睡得還可以,或者腸躁的症狀反反覆覆,不一定日日相同。

     

     

    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是?

    自律神經失調症是一種真真實實的生理疾病,並不是想太多或者鑽牛角尖,如同感冒一樣,身強體壯的時候,總使寒流來襲,衣著單薄也不見得著涼,但一旦免疫力下降,無關天氣冷熱或者衣服多寡,說生病就生病啊!自律神經失調也是如此,嚴格說來,自律神經失調無法判斷明確的致病原因,只能從生病之後進行反推與統計。

    根據臨床經驗,失調症與體質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值得玩味的一點是,自律神經失調者大多是比較謹慎、積極、追求完美的典型,在各自的領域中常是特別優秀的,有獨當一面的專業能力,郭育祥院長常說,自律神經失調者是上天特選的菁英份子,如果以車來譬喻,他們就是法拉利跑車,有最棒的引擎與極佳的性能,零到一百幾秒鐘就辦到了,但因為選配了自行車的煞車,所以在操控上有點小問題,但只要將煞車系統修復調整好,就能展現完美的超跑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