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貞岑 圖片來源:周書羽
吃排鹽食物、蔬菜吃到飽、多喝杯檸檬汁,就能讓頂叩叩的硬血管回復Q彈。
吃排鹽食物、蔬菜吃到飽、多喝杯檸檬汁,就能讓頂叩叩的硬血管回復Q彈。
營養師也可能淪陷「爆血管」危機。一位營養師和企業合作飲食規劃,每到中午12點傳真機就「嘶~嘶~」地吐出合作夥伴邀她的下午茶點菜單:雞排配含糖飲料。她每天下午必點雞排加百香QQ綠茶,短短半年就胖了7公斤、血壓飆高。
後來她痛下決心回絕,每天一餐五穀飯,一週跑步3次,終於血壓恢復正常。她發現飲食只要改變一點點,效果就很明顯。
試試以下飲食法,讓僵硬血管回復軟Q強韌。
魔法1【少吃三白】
有著令人訝異的年輕體格,發表多本著作,在日本深受歡迎的乳腺專科醫生南雲吉則數年前受邀來台時,前往接機的記者簡直不敢置信,眼前戴墨鏡,纖瘦、腳步輕盈彷彿偶像明星,竟然快要60歲。
他30多歲時曾被肥胖、三高纏身,後來嚴拒吃糖及甜點,改善飲食後瘦下來變得更年輕。
《驚!少吃糖讓你從內到外變年輕!》作者、營養師布魯克‧歐珀提到,少吃如白麵、白米及白糖等精緻澱粉,這些單醣類沒有纖維及營養價值,只會讓血糖快速飆升,加速脂肪堆積,提高心臟病風險。
最好選擇未精製的全穀類糙米、蕎麥、玉米、燕麥等,或者豆類、堅果及地瓜,這些食物雖有糖分,但因含有大量纖維及營養成分和礦物質,身體需要較長時間分解,不會造成血糖一下子升高。
歐珀建議,用餐時可先吃蛋白質,較容易有飽足感,也不會讓血糖上升太快,如瘦豬肉、雞肉等都是本身不含糖類的安全食物。
蔬菜則可吃到飽,因為綠色青菜可減緩食物消化過程,穩定血糖。
她也提到烹調時含香草的料理如薑、肉桂、薄荷、丁香、迷迭香、薑黃等,具強烈抗氧化效果,能預防糖化傷害,並且讓少鹽、少油的食物吃起來更有滋味。
戒糖飲食其實並不難。你可以試試戒糖食譜,感受一下少糖的雞肉和蔬菜,也有超過想像的美味。
魔法2【排鹽食物,讓身體變輕鬆】
外食或加工食品很難避免鹽分太多,含鉀量高的食物如蔬菜及豆類等,能排除身體過多鈉離子,減少鹽分太多對血管造成傷害,也能降低血壓。美國研究發現每增加1000毫克鉀可以降低1毫米汞柱收縮壓。
含礦物質鎂的食物如黃豆、糙米、芝麻也可以排出身體多餘鹽分。
但腎臟病患不適合吃高鉀食物,最好先請教營養師。
●高鉀食物有哪些?(每100克含鉀量/毫克)
猴頭菇3671、乾銀耳2694、乾香菇1815、黃豆1666、青仁黑豆1663、白鳳豆1272、紅豆1172(資料來源:國健署)
魔法3【得舒飲食降血壓】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得舒飲食是目前被公認對心血管最好的飲食方式:低鹽、低脂,多吃蔬果、全穀類、雞肉、魚肉和乾果;限制紅肉、酒精飲品和糖,能降低血壓5.5~11毫米汞柱。
如果無法完全照著做,記得把蔬菜、豆類或全穀類,任選一樣加入你的餐盤中。
蔬菜是最好的血管清道夫,富含纖維能減少膽固醇合成,並含多種抗氧化物和強化血管彈性的生物類黃酮;豆類的多種不飽合脂肪酸能抗氧化,減少血管發炎反應。例如大豆異黃酮、大豆卵磷脂,可以讓血管恢復年輕彈力。
全穀類含豐富纖維,能減少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形成,保持血管通暢。黃豆飯、糙米飯、五穀飯都是好選擇。
魔法4【黑木耳清血管,中醫師最愛】
網路上流傳不少清血管秘方,比如來自印度的檸檬、蒜頭、薑泥配蘋果醋,也有台灣版的黑木耳煮豬肉湯,鑽研心血管研究的中西醫師田莒昌說,食療效果有限,並不能完全取代藥物或手術治療,「但可作為日常保健。」
黑木耳是他行醫二十多年來必推薦的保護心血管食物。黑木耳高纖助排便,加速膽固醇排出體外,且含抗血小板凝結物質,能活血化瘀,預防動脈硬化,去蒂煮水約20分鐘當茶飲用,平時也可多用黑木耳炒菜、煮湯。
保護你的血管,還可預防血栓。長庚大學中醫學系兼副任教授楊榮季提醒,吃黑木耳要去除白色的蒂頭部分,因為有研究顯示它會增加三酸甘油酯含量;黑木耳促進排便,消化不良的人不要一次吃太多,容易拉肚子。
另外,中藥裡的番紅花也有活血化瘀效果,但番紅花價格昂貴,楊榮季建議,平常用3根番紅花泡水當茶飲保健也不錯。
魔法5【多吃酸,減少氧化傷害】
柑橘類也是營養師歐珀的戒糖食譜中,最頻繁出現的食材,因為不但可減緩糖分解的速度,預防血糖震盪,而且即使擠一點檸檬在水中,也能降低吃糖的慾望。而且,柑橘類中的維生素還能讓皮膚年輕飽滿。
不小心吃太多油炸物?來杯現擠檸檬汁能減少自由基對身體傷害。「要一起吃,因為油炸物的自由基氧化傷害身體的速度很快,」楊榮季提到,中醫認為酸有軟化血管作用,像檸檬有檸檬苦素、維生素E和生物類黃酮能防止動脈硬化,建議高血壓的人平常可喝點檸檬汁、烏梅汁或是檸檬切片煮紅茶。
山楂是中醫減肥聖品,也是很好的清血管食物,能幫助消化、降膽固醇,楊榮季推薦高血脂的人可經常泡茶飲用。
此外他也提醒體重已經超標的人要盡量少吃冰,因為吃冰減緩新陳代謝,更容易造成血管堵塞。
原文網址: 血管回春飲食5魔法 僵硬血管回復軟Q強韌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351118#ixzz65gnH71Jx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