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可怕,有反式脂肪的食物有這麼多

http://ept.kan.center/b5/17/4/14/n9036139.htm





【大紀元2017年04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萍綜合報導)本週三(4月12日),一項進行10年的報告顯示,禁止食用反式脂肪確實降低了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病率,也就是說,反式脂肪的確對人類有害處。

「油炸食品」不健康但多數人仍照吃不誤。
油炸食品」不健康但多數人仍照吃不誤。(Cate Gillon/Getty Images)

在過去的20年中,全世界都在傳說「油炸食品」不健康。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其中的凶險,又抵擋不住那讓人流口水的油香,於是把健康專家的忠告當耳旁風,照吃不誤。


「油炸食品」不健康但多數人仍照吃不誤。
「油炸食品」不健康但多數人仍照吃不誤。(Chris Hondros/Getty Images)

什麼是反式脂肪?其實就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人造的所謂「植物油」。這種油在上個世紀初被人類發明出來的時候,還被說成是對人健康有益。因為這種油增強了食物的結構和質感,能讓食物變得又酥又脆,易於長期保存,價格還便宜,所以在過去不到100年的時間裡,「植物油」被全世界製造和使用。

1990年的時候,科學家發現反式脂肪不僅對人類無益,還有個大害處,即是心臟病的罪魁禍首,所以開始倡導少吃。200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規定,食品標籤上要標註反式脂肪的含量;2015年,FDA給食品行業三年時間來達到不使用反式脂肪油。
早在2007年,紐約市和紐約州其它11個縣市就採取了餐館內禁用反式脂肪的做法。《華盛頓郵報》援引耶魯大學所做的研究指出,經比較紐約州醫院心臟病和中風病人的數量發現,從禁用令開始3年後,禁用反式脂肪的地方比那些沒有禁用的地方下降了6%。換句話說,不食用反式脂肪的地區,每10萬人中患心臟病的人數,比沒有禁止反式脂肪的地區少43人。
前美國心臟協會總裁克里格(MarkCreager)說,這個研究結果「和大多數科學家的想法一致」。
2018年起 全美禁止反式脂肪
那麼所謂反式脂肪在我們生活中涉及到哪些食品呢?有可能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含量上從多到少舉例如下:爆米花、炸薯條、酥皮濃湯、鳳梨酥、奶油蛋糕、芝士漢堡、芝士蛋糕、大蒜麵
果按類別分類,可以歸納為:西餅蛋糕類(蛋糕、餅乾、甜甜圈、泡芙、鬆餅等)、油炸類(薯條、雞排、鹽酥雞、甜不辣、油條、春卷、臭頭腐等)、酥皮類(蛋塔、各種酥派小點、雞肉派、老婆餅等)、麵包類(菠蘿麵包、大蒜麵包、吐司等)、抹醬類(花生醬)、奶類(奶油球)、西餐類(焗烤品、義大利麵、玉米濃湯、酥皮湯等)和零食類(爆米花、洋芋片、牛軋糖、太妃糖、巧克力、泡麵、咖喱塊等)。
2018年,美國將在全國範圍內全面禁止反式脂肪食品,也就是說,可以放心吃美國製造的食品了。那麼對於我們以食為天、愛吃家鄉進口食物的中國人來說,只能儘量在「滿足食慾」和「保持健康」之間找平衡了,或者只在家中自己做飯解饞吧。◇
包、松餅、冰激凌、餅乾、炸雞胸肉、蔥油餅、油條、太妃糖、三合一咖啡。

如果按類別分類,可以歸納為:西餅蛋糕類(蛋糕、餅乾、甜甜圈、泡芙、鬆餅等)、油炸類(薯條、雞排、鹽酥雞、甜不辣、油條、春卷、臭頭腐等)、酥皮類(蛋塔、各種酥派小點、雞肉派、老婆餅等)、麵包類(菠蘿麵包、大蒜麵包、吐司等)、抹醬類(花生醬)、奶類(奶油球)、西餐類(焗烤品、義大利麵、玉米濃湯、酥皮湯等)和零食類(爆米花、洋芋片、牛軋糖、太妃糖、巧克力、泡麵、咖喱塊等)。
2018年,美國將在全國範圍內全面禁止反式脂肪食品,也就是說,可以放心吃美國製造的食品了。那麼對於我們以食為天、愛吃家鄉進口食物的中國人來說,只能儘量在「滿足食慾」和「保持健康」之間找平衡了,或者只在家中自己做飯解饞吧。◇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吃完飯後多久運動最好?

https://healthylives.tw/article/Pb59K4NQsDz.html

(飯後如果要做劇烈運動,應至少先休息1至2小時,讓胃裡的食物完成消化動作;故理想的運動時間,差不多是吃完飯後2個小時左右才可以開始。)
每日健康/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運動醫學系 張文心 助理教授

大家都知道,規律的運動好處多多,可以減輕體重、控制血糖、降低血脂肪、幫助睡眠及改善生活品質等。但是吃飽飯後應不應該馬上去做運動呢?
答案是否定的,吃飽後應避免馬上運動,因為飯後運動會:
1. 血液「分流」:
吃飽飯後,消化道為了消化食物需要大量血液,此時血液的供應多往胃部集中;如果馬上運動,因為肌肉需要耗氧,身體便很容易產生「分流」血液往四肢肌肉,反而破壞胃部正常工作及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將不利人體消化食物,久而久之,更會影響腸胃健康。
2. 引發腸胃不適:
吃飽飯後進行運動,會給腸胃道帶來機械性刺激,使腸胃內容物上下、左右震動,進而容易產生噁心、胃痙攣、嘔吐等腸胃道不適症狀。
3. 影響運動效果:
用餐後體內的副交感神經會上升,交感神經則受到抑制;簡單的來說,交感神經像是汽車的油門,而副交感神經就像煞車,兩者作用相反但又相輔相成;副交感太強,就容易覺得疲憊懶散、精神不濟、體力下降等,故此時做運動,運動效果反而會大打折扣。
那到底什麼時候是吃完飯後最佳的運動時間呢?
飯後如果要做劇烈運動,應至少先休息1至2小時,讓胃裡的食物完成消化動作;故理想的運動時間,差不多是吃完飯後2個小時左右才可以開始。
事實上,吃飽後應該隔多久才能夠運動?
要視個人飲食量、身體狀況及運動強度而定。飯後並不建議立即馬上散步、慢跑、競走等,但隨著飯後的時間拉長,便可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和量。
例如:如果你今天的餐點吃了一個便當,便可在飯後1小時左右進行低強度的運動 (散步);飯後1至2小時,則適合中強度的運動 (慢跑、快走、休閒騎腳踏車等);飯後2小時,才可開始進行高強度運動 (打籃球、快速騎腳踏車);但如果你今天的餐點是較大量或是吃到飽,則建議飯後2小時再開始運動。
飯後運動建議:
◎飯後不應馬上從事劇烈運動。
◎飯後至少1至2小時才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
◎飯後的有氧運動也應視個人健康情況,採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
 筆者加註:據東看西看來的資料,若是心臟病人,標準較嚴,最好是都飯後兩小時比較好,但若純散步,可以滿一小時即可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護心顧血管食物

保健文章有的互有衝突,例如蛋是不是含高膽固醇,就有不同說法
但這個沒看到有異議有衝突的文章,所以可信度蠻高的

心臟病要如何逆轉勝?

文/李昇聯醫師(內分泌科)

2004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因嚴重的心肌梗塞,進行了心臟動脈的繞道手術,經過這場大手術,他以為心臟病治癒了。

沒想到在2010年,他又發生了胸痛,經檢查發現心臟血管又再度狹窄,於是他又接受了心血管支架置入。

歷經一次次的磨難,做了大手術又放了支架,他最想知道的是心臟病是否已得到 「治癒」?

他的醫師卻告訴他,心臟病是一種慢性病,目前沒有「治癒」 的方法,但我們有「很好」的治療手段。

克林頓總統受訪時表示他希望能看自己孫兒誕生和長大,所以他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夠久。他後來聽從了醫師建議,改採了植物性飲食。

幾年後,克林頓總統接受媒體專訪,表示他的健康已明顯變好了,他指出自從他改變了飲食,體重明顯減輕,心臟病情也顯著改善。

可怕的「隱形」殺手


在台灣,心臟疾病是國人的第二大死因,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4年台灣有19400人死於心臟病,平均每27分鐘就有一人因心臟病失去生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的第一號殺手,每年造成超過1700萬人死亡,佔全球死亡總人數的31%,這其中有740萬人死於心臟病,這些數字不但一直在逐年增加,而且罹病年齡在年輕化。

造成心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為心肌梗塞或冠心病,其可怕之處在於它是一個 「隱形」殺手,很多人在發作之前並沒有徵兆,所以我們常常可以在媒體上聽聞到某某名人在無預警下因心臟病發而驟逝的消息。

「血管粥狀硬化」,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血管粥狀硬化 (atherosclerosis) 是心臟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粥狀硬化指的是膽固醇及其他發炎物質堆積於血管壁,引發了發炎及免疫反應,形成了斑块,血管𤩹因此逐漸增厚硬化,結果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心肌無法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

在過去,血管粥狀硬化被認為是老化的過程。但在韓戰時,從戰死的美國軍人的解剖研究發現,在20幾歲的年輕人身上已可以觀察到有血管粥狀硬化。

而近年的研究指出,血管有初期的粥狀變化甚至是在10歲的美國兒童身上就已可以觀察到。這說明了血管粥狀硬化和年齡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不同的生活型態和飲食,對血管的健康與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老年人較常有血管粥狀硬化情況,就是因為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抽煙)及不健康的飲食影響所致。

如何「逆轉」冠心病?


埃索斯汀醫師 (Dr. Caldwell B. Esselstyn) 是克里夫蘭醫學中心 (Cleveland Clinic) 著名的外科醫師。自1985年開始,他以一人之力,協助心臟病病人改變飲食,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

他找了22位心臟病病情嚴重的患者,其中18位是病情嚴重,經手術或血管成型術治療失敗的病人,病人在服用降血脂藥物同時,他建議病人採用低脂的植物性飲食,然後定期追蹤這些病人。

追蹤至第5年時, 有11位病人能夠完全遵循飲食要求並完成了追蹤,他們的膽固醇都是低於150mg/dl。

血管攝影追蹤結果,顯示11位病人的血管共有25個病灶,血管狹窄完全沒有惡化(其中14個病灶呈現穩定,另11個病灶已有改善)。

11位病人中,有6位病人堅持植物性飲食,並持續追蹤至第12年,這期間他們完全沒心臟病復發的症狀,狀況明顯優於其他放棄植物性飲食的病人。

雖然埃索斯汀醫師的研究病人數很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病人都比較嚴重,有的病人實際上已被心臟科醫師 「放棄」了,被告知預後極差,甚至告知可能活不過一年。

即便如此,在埃索斯汀醫師協助下,病人積極努力改變自己的飲食型態,最後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們不但存活了下來,病情也因此大幅改善。

埃索斯汀醫師的研究結果證明,健康的飲食(及生活型態)的力量,遠遠大於我們的想像。

這樣的結果並非偶然,其他醫師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效果。

狄恩・歐尼斯醫師 (Dean Ornish) 是舊金山加州大學的臨床教授,也是健康醫學 (Lifestyle Medicine) 的權威,克林頓總統就聽從了他的建議,採用了植物性飲食。

他自1977年就開始研究飲食和生活型態對心臟血管疾病的影響,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在1998年發表於美國JAMA醫學雜誌的研究報告,證明了生活型態的改善,對於心血管疾病治療效果顯著。

這篇研究共收案48人,追蹤觀察5年。治療組不用降血脂藥物,而採用低脂的植物性飲食(脂肪佔熱量10%),同時配合戒煙、有氧運動、舒壓、團體諮商等方式治療;對照組的病人大部分有使用降血脂藥物,同時配合一般的飲食與運動建議。

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病人體重減輕更顯著,在追蹤的第1年狹心症症狀大幅減少了91%,到了第5年仍然減少了72%。

第5年血管攝影追蹤結果顯示,對照組血管狹窄程度相對惡化了27.7%,相反地,採用低脂的植物性飲食的病人,血管狹窄度卻改善了7.9%。

歐尼斯醫師的研究證明,植物性飲食和生活型態改變,不是只有讓心血管疾病停止惡化而已,甚至還能讓疾病「逆轉」。

歐尼斯醫師指出,飲食和生活型態的改變,雖然看來起來簡單、成本低,但卻能完成昂貴的高科技醫療所無法完成的任務。

只有飲食和生活型態的改變,才能彻底去除疾病的 「根源」,而且同一套「治療」方案,不只是對心臟病有效而已,其他常見的慢性病也同樣有效。

根據他的觀察,如果病人改變的意願越高,通常臨床效果就會越顯著。

生活型態的改變,就是「逆轉勝」的契機


生活型態的改變,包括戒煙、運動、改變飲食等,已被證實能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和心血管疾病相關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都和錯誤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而透過低脂的植物性飲食 (Low Fat, Plant Based Diet) 可以顯著改善以上情況。

在慢性病盛行的今天,醫療成本日益高漲,生活型態與飲食教育應該要更被重視,因為過度依賴侵入性和藥物治療的醫療方式無法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

唯有讓病人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應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並做出努力,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本文獲「和信治癌醫院」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地中海飲食

地中海飲食能減肥、控制糖尿病?完整菜單與5大優點


台灣罹患慢性病的人口約有1000萬人,以全台僅有2300多萬的人口來看,慢性病患的比例的確相當驚人!
不少專家推斷,飲食是導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尤其飲食西化加上營養過剩的問題,對身體造成相當沉重的負擔。隨著慢性病人口的成長,各式各樣的飲食法推陳出新,究竟怎樣的飲食習慣能真正帶來健康?

2018年地中海飲食蟬聯最佳飲食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U.S. News & World Report)邀請25位大學與研究專家所做的2018年最佳飲食評分,結果地中海飲食再度蟬聯第一的寶座。
地中海飲食能奪得冠軍寶座可不是浪得虛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執行地中海飲食確實能降低不少疾病的風險。

地中海飲食的起源

地中海飲食源自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傳統飲食文化,1958年有位美國生物學家 Dr. Ancel Keys 發現,為何居住在環地中海的居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比當時的美國人低?其研究結果指出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的差異,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大有關聯。
1993年哈佛大學及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提出金字塔飲食的概念,將地中海飲食的營養攝取比例以金字塔呈現。而後有諸多大型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發生率以及延緩神經退化性疾病,使它越來越受到歡迎。
2008-2010年間,為了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及飲食型態,再推出新版的地中海飲食規則。

地中海飲食該怎麼吃?有哪些注意事項?

地中海飲食有幾個攝取原則,包括食用大量蔬果、攝取五穀雜糧、乳製品、堅果類、蛋、魚類或海鮮類,少紅肉多白肉、攝取少量紅酒。
若以金字塔分層模型為概念,各層的食物選擇與建議攝取量如下:
地中海飲食菜單
最底層:五穀雜糧類、當季蔬果、豆類、堅果類(一天約30克)、植物油(一餐15毫升)、香辛料,建議每天都要吃。
參考菜單:五穀雜糧類(地瓜、糙米、山藥、南瓜、紅蘿蔔、全麥麵包)、多樣蔬果(生菜、花椰菜、彩椒、莓果類、番茄)、豆類(豆漿、豆腐、鷹嘴豆)、各式堅果(葵瓜子、芝麻、杏仁、核桃、腰果)、植物油(橄欖油、苦茶油)、香辛料(大蒜、薑、羅勒、九層塔、香菜、咖哩、肉桂、八角)。
第二層:富含 Omega-3脂肪酸的魚肉或海鮮,每週至少食用兩次以上。
參考菜單:鮭魚、鯖魚、秋刀魚、鮪魚。
第三層:白肉、蛋、乳製品、起司、優格等,每週適量食用。
    

參考菜單:雞肉或鴨肉等家禽肉類、低脂優格或起司等發酵乳製品。

  (筆者註:有部分養生文章或影片有提到蛋和乳製品,心血管疾病的人不適合
    吃,主因蛋是不是含高膽固純,有正反對立的研究,而牛奶也是有低量的反
  式脂肪)


最頂層:紅肉與甜食盡量少吃,包括糖果、糕點、含糖飲料等等。
此外地中海飲食還有三個原則,包括良好生活習慣與規律運動、飲用足量的水(每天1.5-2公升)、適量紅酒。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指出,紅酒所含的抗氧化物質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不過對於紅酒的飲用量須以適度飲酒為原則:女性一天1份、男性一天1-2份,1份是指10-15克的酒精。(若沒有喝酒習慣或對酒精耐受度不佳者,則不須特別飲用。)

地中海飲食有五大好處?

地中海飲食的優點與好處

預防心血管疾病

2013年新英格蘭期刊發表一份針對7447位民眾追蹤4.8年的研究,實驗的其中兩組分別每天食用30公克混合堅果或每週攝取1公升特級初榨橄欖油,結果顯示這兩個進行地中海飲食的組別,比執行低脂飲食的對照組降低約30%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專家進一步推論,由於橄欖油中富含豐富的多酚類,其具有抗氧化的功效,還能使血管擴張、抗發炎、抗血小板凝聚,進而達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而堅果類則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植物生化素,以及鎂、鉀、鈣、生育酚等微量元素,不僅可減少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也能有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

對糖尿病的影響

已有許多研究結果顯示,攝取地中海飲食有助於降低糖尿病發生率,以及延長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從診斷至服用降血糖藥物的時間。
地中海飲食所攝取的大量蔬果、橄欖油等等,因為其升糖指數較低,所以不易造成血糖快速波動,有助於預防或控制糖尿病。不過糖尿病患者仍須控制每餐份量,才能穩定血糖。

活化腦力、對延緩失智有益

失智症患者的腦部變化之一為大腦出現斑塊堆積而使認知功能受損。一項研究顯示,飲食中攝取較多 Omega-3 的民眾,其血液中形成斑塊物質的濃度相對較低。
Omega-3 為不飽和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透過食物中攝取,其中兩個最重要的物質 EPA 及 DHA,主要來源為鯖魚、秋刀魚、鮭魚等魚類,另外堅果、橄欖油中的 Omega-3 也相當豐富。
  (筆者註:有部分文章或書指秋刀魚不適合心血管疾病的人吃)



地中海飲食之所以能降低失智風險,也可能跟這些 Omega-3 含量豐富的食材有關。

延長壽命、減少部分癌症風險

研究發現執行地中海飲食者,相較於其他地區的居民其死亡風險較低,也就是說長壽的機會較高。另有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者具有較低的罹癌風險,包括大腸癌、乳癌、胃癌、肝癌、肺炎、前列腺癌等等。

減肥、控制體重

曾有學者對體重過重及肥胖的人群進行研究,其中以進行地中海飲食和低脂飲食的組別相比,前者平均減了4.1~10.1公斤,後者則減了2.9~5.0公斤,顯示地中海飲食的減肥效果較為顯著。
執行地中海飲食的減重方式並無須嚴格計算熱量,其原則為去除飽和脂肪,改以對健康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例如以橄欖油代替奶油,魚類或家禽替換紅肉。另外食用大量蔬果能攝取豐富纖維質,所獲取的熱量較低,也有利於控制體重。

血管回春飲食5魔法 僵硬血管回復軟Q強韌 |

作者:林貞岑 圖片來源:周書羽

吃排鹽食物、蔬菜吃到飽、多喝杯檸檬汁,就能讓頂叩叩的硬血管回復Q彈。

營養師也可能淪陷「爆血管」危機。一位營養師和企業合作飲食規劃,每到中午12點傳真機就「嘶~嘶~」地吐出合作夥伴邀她的下午茶點菜單:雞排配含糖飲料。她每天下午必點雞排加百香QQ綠茶,短短半年就胖了7公斤、血壓飆高。
後來她痛下決心回絕,每天一餐五穀飯,一週跑步3次,終於血壓恢復正常。她發現飲食只要改變一點點,效果就很明顯。
試試以下飲食法,讓僵硬血管回復軟Q強韌。


魔法1【少吃三白】

有著令人訝異的年輕體格,發表多本著作,在日本深受歡迎的乳腺專科醫生南雲吉則數年前受邀來台時,前往接機的記者簡直不敢置信,眼前戴墨鏡,纖瘦、腳步輕盈彷彿偶像明星,竟然快要60歲。
他30多歲時曾被肥胖、三高纏身,後來嚴拒吃糖及甜點,改善飲食後瘦下來變得更年輕。
《驚!少吃糖讓你從內到外變年輕!》作者、營養師布魯克‧歐珀提到,少吃如白麵、白米及白糖等精緻澱粉,這些單醣類沒有纖維及營養價值,只會讓血糖快速飆升,加速脂肪堆積,提高心臟病風險。
最好選擇未精製的全穀類糙米、蕎麥、玉米、燕麥等,或者豆類、堅果及地瓜,這些食物雖有糖分,但因含有大量纖維及營養成分和礦物質,身體需要較長時間分解,不會造成血糖一下子升高。
歐珀建議,用餐時可先吃蛋白質,較容易有飽足感,也不會讓血糖上升太快,如瘦豬肉、雞肉等都是本身不含糖類的安全食物。
蔬菜則可吃到飽,因為綠色青菜可減緩食物消化過程,穩定血糖。
她也提到烹調時含香草的料理如薑、肉桂、薄荷、丁香、迷迭香、薑黃等,具強烈抗氧化效果,能預防糖化傷害,並且讓少鹽、少油的食物吃起來更有滋味。
戒糖飲食其實並不難。你可以試試戒糖食譜,感受一下少糖的雞肉和蔬菜,也有超過想像的美味。
魔法2【排鹽食物,讓身體變輕鬆】
外食或加工食品很難避免鹽分太多,含鉀量高的食物如蔬菜及豆類等,能排除身體過多鈉離子,減少鹽分太多對血管造成傷害,也能降低血壓。美國研究發現每增加1000毫克鉀可以降低1毫米汞柱收縮壓。
含礦物質鎂的食物如黃豆、糙米、芝麻也可以排出身體多餘鹽分。
但腎臟病患不適合吃高鉀食物,最好先請教營養師。
●高鉀食物有哪些?(每100克含鉀量/毫克)
猴頭菇3671、乾銀耳2694、乾香菇1815、黃豆1666、青仁黑豆1663、白鳳豆1272、紅豆1172(資料來源:國健署)
魔法3【得舒飲食降血壓】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得舒飲食是目前被公認對心血管最好的飲食方式:低鹽、低脂,多吃蔬果、全穀類、雞肉、魚肉和乾果;限制紅肉、酒精飲品和糖,能降低血壓5.5~11毫米汞柱。
如果無法完全照著做,記得把蔬菜、豆類或全穀類,任選一樣加入你的餐盤中。
蔬菜是最好的血管清道夫,富含纖維能減少膽固醇合成,並含多種抗氧化物和強化血管彈性的生物類黃酮;豆類的多種不飽合脂肪酸能抗氧化,減少血管發炎反應。例如大豆異黃酮、大豆卵磷脂,可以讓血管恢復年輕彈力。
全穀類含豐富纖維,能減少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形成,保持血管通暢。黃豆飯、糙米飯、五穀飯都是好選擇。
魔法4【黑木耳清血管,中醫師最愛】
網路上流傳不少清血管秘方,比如來自印度的檸檬、蒜頭、薑泥配蘋果醋,也有台灣版的黑木耳煮豬肉湯,鑽研心血管研究的中西醫師田莒昌說,食療效果有限,並不能完全取代藥物或手術治療,「但可作為日常保健。」
黑木耳是他行醫二十多年來必推薦的保護心血管食物。黑木耳高纖助排便,加速膽固醇排出體外,且含抗血小板凝結物質,能活血化瘀,預防動脈硬化,去蒂煮水約20分鐘當茶飲用,平時也可多用黑木耳炒菜、煮湯。
保護你的血管,還可預防血栓。長庚大學中醫學系兼副任教授楊榮季提醒,吃黑木耳要去除白色的蒂頭部分,因為有研究顯示它會增加三酸甘油酯含量;黑木耳促進排便,消化不良的人不要一次吃太多,容易拉肚子。
另外,中藥裡的番紅花也有活血化瘀效果,但番紅花價格昂貴,楊榮季建議,平常用3根番紅花泡水當茶飲保健也不錯。
魔法5【多吃酸,減少氧化傷害】
柑橘類也是營養師歐珀的戒糖食譜中,最頻繁出現的食材,因為不但可減緩糖分解的速度,預防血糖震盪,而且即使擠一點檸檬在水中,也能降低吃糖的慾望。而且,柑橘類中的維生素還能讓皮膚年輕飽滿。
不小心吃太多油炸物?來杯現擠檸檬汁能減少自由基對身體傷害。「要一起吃,因為油炸物的自由基氧化傷害身體的速度很快,」楊榮季提到,中醫認為酸有軟化血管作用,像檸檬有檸檬苦素、維生素E和生物類黃酮能防止動脈硬化,建議高血壓的人平常可喝點檸檬汁、烏梅汁或是檸檬切片煮紅茶。
山楂是中醫減肥聖品,也是很好的清血管食物,能幫助消化、降膽固醇,楊榮季推薦高血脂的人可經常泡茶飲用。
此外他也提醒體重已經超標的人要盡量少吃冰,因為吃冰減緩新陳代謝,更容易造成血管堵塞。


原文網址: 血管回春飲食5魔法 僵硬血管回復軟Q強韌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351118#ixzz65gnH71Jx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有關反式脂肪(轉)

健康災難的源頭:敗壞油脂

不食用加工油脂的四無一高飲食、反式脂肪、高溫劣變油脂

不食用加工油脂的四無一高飲食
在全世界各地擁有一百多家醫院的安息日教會,是基督教中的素食教派,其飲食守則是“四無一高”。“四無”就是沒有精製油、沒有精製糖、無蛋、無奶(亦無肉),“一高”則是指高纖。該教會在台灣的醫院就是台北的台安醫院。
安息日教會的生活守則是“新起點NEWSTART”N = Nutrition營養、E = Exercise運動、W = Water好水、S = Sunlight陽光、T = Temperance節制、A = Air空氣、R = Rest休息、T = Trust in God信仰上帝。他們對食物中的油脂以及糖的態度最值得效法。
此教派強調:不應使用機械或溶劑自食物中榨出或萃取油脂後再來烹調食物,而是把富含油脂的食物直接吃下去,讓消化道把油脂自食物中“消化”出來,或是讓腸道消化菌叢把油脂分解出來,轉化成人類可吸收的形式。台灣飲食旅遊界名人嚴長壽先生就是奉行這種飲食方式而脫離心臟疾病的困擾。
食用榨好的油脂,已是現代人的基本生活型態,雖然方便,但也容易造成油脂吸收過量或比例失衡,現代人因為長期偏重食用Omega-6脂肪酸的惡果,只好用另一種含Omega-3的加工食用油來矯正。如果採用四無一高飲食法,直接吃下20公克磨碎的亞麻仁籽或紫蘇籽,就可以吸收到10公克的Omega-3,並不必要直接飲用亞麻仁油或紫蘇油。
如果世人都能效法安息日教會之四無一高飲食,則各種疾病之發生率皆可大幅降低,對流感之抗病力則可大幅提升;然而,世人之飲食習慣方式皆反其道而行,吃下大量的敗壞油脂,包括反式脂肪、氫化油脂、被高溫破壞的好油,以及長期積存在油炸鍋中的致癌物。
健康災難的源頭之一:反式脂肪天然的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trans fat)有天然與人工兩種。天然的反式脂肪,是動物經過反芻作用將植物消化轉換成的脂肪酸,反芻動物體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占總脂肪酸的4~11%,牛奶、羊奶中的含量占總脂肪酸的3~5%,最具代表性的是共軛亞麻油酸(CLA,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它可抑制脂蛋白酶lipoprotein lipase 活性,減少脂肪合成酶,使得脂肪酸的量減少,讓脂肪細胞無法利用脂肪酸來進行酯化作用,進而減少三酸甘油酯的量,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症。
共軛亞麻油酸可增加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CPT)的活性,會使得脂肪酸在體內的堆積量減少,由於缺乏脂肪合成的原料,使得脂肪細胞變小,進而減少體脂肪總量,提升瘦體組織(Lean Body Mass, LBM)的含量,改變人體脂肪與肌肉組織比例,加速脂肪酸的氧化速度,促進脂肪代謝,有益於體重控制。
然而,動物實驗也顯示,過多共軛亞麻油酸會使老鼠產生高胰島素血症,增加胰島素耐受性及脂肪肝等副作用,這也是第二型糖尿病的肇因。如果用天然脂肪反覆煎炸,也會生成少量的反式脂肪。
共軛亞麻油酸CLA在營養學的歸類是屬於天然飽和脂肪;產品上所標示的反式脂肪含量,係指人工處理所產生的反式脂肪。
危害健康的人工反式脂肪
目前被普遍食用的人工反式脂肪,其化學結構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是人將植物油經過“部分氫化”加工創造出來的。食用油的氫化處理是德國化學家威罕諾門發明的,方法是在少量的鎳、鈀、鉑或鈷等觸媒金屬的幫助下,將氫加入植物油裡產生氫化反應,此法於1902年取得專利,1909年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堤的寶潔公司取得此專利的美國使用權,並於1911年以「Crisco」之名,大肆推廣完全由植物油製造的半固態酥油產品,此產品裡頭含有大量的不完全氫化棉花籽油。
氫化反應可將天然脂肪酸原本的“順式結構”反轉,所以稱為“反式脂肪trans -fatty acid”或“逆態脂肪”。隨著氫化反應的進行,反式脂肪的含量會慢慢減少,如果氫化反應100%完成,反式不飽和脂肪酸都變成飽和脂肪酸,碳雙鍵變成單鍵,並不會留下反式脂肪,其最後的產物,會因為過度飽和太硬而沒有利用價值。

不同的脂肪酸的分子結構圖

部分氫化過後的植物油可製成人造奶油、酥油、乳瑪琳等,由於具有成本低廉、可耐高溫反覆油炸、增添食品酥脆口感,並且可延長保存期限的特點,因此被大量運用於各式食品加工業及餐廳的煎炸食品中,如炸雞、甜甜圈、餅乾、派、洋芋片及糕點麵包等。
二十世紀初期因牛油、奶油等動物油脂缺貨且昂貴,業者利用「氫化作用」把液態的植物油變成固態,並以人造植物性奶油不含膽固醇,比動物脂肪更有益人體健康為訴求,大事廣告行銷,迅速席捲所有食品加工產業,但這種違反自然的脂肪,卻也帶來「非預期中的影響」,甚至是人類健康的噩夢。
目前食品包裝上標示成分,如稱為氫化植物油、部分氫化植物油、氫化脂肪、精煉植物油、氫化菜油、氫化棕櫚油、固體菜油、酥油、人造酥油、雪白奶油或起酥油即含有反式脂肪。
人工反式脂肪對健康的影響
人體最基本的單位是細胞,細胞膜是由脂質所組成。細胞膜的結構非常奧妙,它主要的任務有防毒、防菌、保持負電子、讓氧氣及營養進入細胞內和排出二氧化碳及廢物等,只有以優質物料作材料,才能使細胞膜數以萬計的生化機能得以正常運作。
反式脂肪會干擾必需脂肪酸的正常儲存和新陳代謝(例如:干擾δ-6-去飽和轉化酵素的作用,使亞油酸無法轉換成活性更強的γ-亞油酸。),它會使細胞膜變硬,導致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效率變差,同時也造成細胞膜表面的受體不正常,降低受體對荷爾蒙、抗體的敏感度。例如:改變胰島素受體,造成胰島素阻抗,形成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已成為重要的疾病,其併發症是全面性的,涵蓋了所有的組織及器官,尤其是對眼睛的影響,是失明的最重要成因;糖尿病也是腎衰竭,洗腎的最主要原因。
人工製造的反式脂肪,含的是錯位的氫原子,我們的身體不懂得分辨,會把它當成原料來製造細胞膜,細胞膜就無法正常執行上述生化反應。它嚴重破壞細胞的新陳代謝,如使細胞硬化、表面喪失水分、喪失重要營養和電解質、不能與別的細胞交換電荷及其他訊息,亦不能夠接受荷爾蒙的調節。因此,將導致下列情況發生:
1.細胞失去更新能力,人未老先衰。2.胰島素細胞失去靈敏度,導致糖尿病。3.若細胞生命力頑強,有可能突變成癌細胞以求保命。
反式脂肪進入人體,身體無法順利將其排出體外,亦無法在體內分解,漸漸導致視力下降、糖尿病、易倦怠、血管硬化、心臟病、肥胖、免疫系統失調、發炎、癌症、性無能等身體退化現象。美國平均每人每年的反式脂肪攝取量是2.1公斤,研究顯示如果每天攝取反式脂肪5克,心臟病的發病幾率會增加25%。反式脂肪的危害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課題,一些國家已經開始立法限制食物裡反式脂肪的含量與使用。世界衛生組織不斷在其《預防和控制非傳染病:全球戰略》報告中,重申要「逐步消除反式脂肪酸」。
1999年,著名的哈佛公共健康學院的學者說,反式脂肪比飽和脂肪所造成的危害大兩倍多,他們發現,美國人飲食中的反式脂肪63%到75%來自烘烤、油炸的速食及人造奶油。研究人員指出,早餐時吃一個甜甜圈有3.2公克,午餐時吃一份大包炸薯條有6.8克,這樣就已經吃進了10公克反式脂肪了。
加拿大政府健康部門於1992年做母乳品質調查,發現反式脂肪佔母乳脂肪的7.2%,表示母親吃了很多人造奶油或其他氫化油。另外,美國解剖各個年齡層的意外身亡者發現,兩歲兒童的血管已經有脂肪裂隙(Fatty Streaks)的現象,本來應該是光滑的血管管壁,卻已經受損,血小板與壞膽固醇堆積,形成硬化斑塊,這是腦栓塞中風的前因。研究也發現,反式脂肪吃越多,癌症罹患率越高。
無處不在的反式脂肪酸六大罪證
反式脂肪酸被食品加工業者廣泛添加於食品中,幾乎所有的油炸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餅乾、奶油蛋糕、炸麵包圈、沙拉醬都有。人工反式脂肪酸會造成六大重要疾病:
1.引發心血管疾病:含不飽和脂肪酸的紅花油,可以降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水準,但當它們被氫化為反式脂肪後,作用就恰恰相反,是引發血壓升高、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元兇。2.引發肥胖症:反式脂肪不容易被人體消化,更容易在腹部積累,而導致肥胖。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凱利.卡瓦拿,曾對反式脂肪的致胖效應,進行過6年研究,其中一項動物實驗,讓兩組猴子分別攝取相同分量的反式脂肪與普通的植物油,一年後發現第一組體重增加了7.2%,而另一組只增加了1.8%。前一組猴子體內所含脂肪比後者多出了30%。3.影響人類生育:胎兒透過胎盤、新生嬰兒透過母乳均會吸收反式脂肪,這同時影響了他們對必需脂肪酸的吸收量。反式脂肪也還會對青少年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男性荷爾蒙分泌,對精子產生負面影響,中斷精子在身體內的生成。4.降低記憶力:在青壯年時期吃太多反式脂肪的人,老年時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更大。5.誘發糖尿病:細胞膜對胰島素的反應差,葡萄糖不易進入細胞。6.降低免疫功能:免疫細胞軍團的細胞膜摻雜了反式脂肪為原料,對病原菌的抵抗力必弱,讓病毒有機可乘。
這也是本書一再強調,流感抗疫首重強化個人免疫系統功能,其中又以去除反式脂肪及補充嚴重缺乏的Omega-3為最重要舉措的原因。
全世界掀起「反-反式脂肪」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不斷在其《預防和控制非傳染病:全球戰略》報告中,重申要「逐步消除反式脂肪酸」,全世界「反-反式脂肪」運動正如火如荼展開。據英國路透社報導,美國紐約禁止所有餐廳、速食店、餅店等使用反式脂肪,成為全美首個禁用反式脂肪的城市。這項禁令引起全球食品市場的強烈反應,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食品生產商已接到通知,必須嚴格控制出口到美國的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
2004年起丹麥政府規定,含反式脂肪酸超過2%的食品,不得在丹麥販售。美國政府規定,從2006年起,食品要清楚標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顯示各國都開始正視這個問題。目前台灣衛生主管也開始注意反式脂肪的危害,食品標示上需標明反式脂肪含量,但是在執行上尚不夠嚴格。
健康災難的源頭之二:高溫劣變油脂
一項實驗顯示,以連續油炸18~24小時之後的油來餵養動物時,會使其食慾降低、毛色變黃、飼料效率降低、維他命A、 C、 E等抗氧化物質的消耗增大,導致脂質及蛋白質氧化增加。研究也發現,當飲食中含高油或是含經高溫處理過的油時,較易導致動物結直腸的病變或癌化。
各種「高澱粉、低蛋白質」的食物,在加溫至150℃以上時,即會產生致癌物──丙烯醯胺(acrylamide)。丙烯醯胺在常吃的洋芋片、薯條、油條、燒餅、泡麵、沙琪瑪、方塊酥、麻花等食品中均可發現。常攝取含丙烯醯胺的食物可能會引起細胞基因突變,進而形成癌細胞。
所謂垃圾食物並非僅侷限於空熱量食物,凡是烤焦的、超過沸點的煎炸油、久炸不換的高酸價炸油、反式脂肪、氫化油脂,這些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的食物,都是廣義的垃圾食物,稱之為毒物更恰當。
食物在炸煱中會吸附大量油脂,裹在食物外表的炸粉,更是吸滿了早已劣變的炸油,長期餵食劣變炸油的實驗動物,無一不健康受損,人吃下充滿致癌物的劣變煎炸油,抵抗力焉能不降低?怎麼可能不生病?
市售烹調油脂的標示也有很多陷阱,對於戕害百姓健康至鉅的民生食用油標示,似仍在無政府狀態。其實,只要規定油品包裝必須標明冒煙點,適用的炒煎炸溫度共同標準,就可以讓百姓不再誤用低沸點油脂來煎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