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心臟手術後 生活型態一定要改

68歲的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心臟病發驟逝,從38歲到56歲,前後共動了3次大型心臟手術,靠著術後調養,壽命延長了十多年。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指出,心臟手術確實可以改善症狀,但要持續心臟保護及復健,才能確保穩定,避免惡化及復發,因為原本心臟已經受損,即使手術後,也不一定會馬上恢復,而且大部分的危險因子還是存在,「手術前該怎麼保護心臟,手術後還是要一樣保護,同時手術後保護還須視臨床狀況變化而調整。」

吃的藥可能更多

心臟手術主要分為內科的「心導管介入治療」以及外科的「開胸手術」,除了手術本身或術中出現心臟的問題等併發症,術後長時間來看,最重要還是注意原本術前有什麼急慢性疾病,術後更要針對這些疾病繼續加強防治,「心臟病不是手術完就好了,」陳肇文說。
有時心臟手術後,吃的藥可能比手術前還多,譬如心臟放了支架,要吃至少2種防血栓的藥,而原本治療三高的藥仍要繼續服用。因此不能以為術後身體自然會好,就不再追蹤治療;必須確認情況已有改善,再由醫師評估是否可以減少用藥。

生活型態要改

「生活一定要不一樣,」陳肇文說,許多病人手術前自覺沒病或不知道這麼嚴重,以為手術後就能回到以前生活,像是熬夜工作、每天四處跑或劇烈運動等,但心血管手術後基本上不可能完全回到以前的生活,一定要改變生活型態。

(心臟衰竭的病患,心臟手術後要嚴密控制水分攝取,不宜過量。)

●控制水分,飲食少油、少鹽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俊立指出,心臟手術常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支架治療,盡量打通冠狀動脈狹窄處。因此冠狀動脈血管疾病的病人,術後仍要注意血壓、血糖及血中膽固醇的控制,不要讓血管再硬化,糖尿病人更要長期用藥。
更棘手的情況是,已產生心臟衰竭的心臟手術病患心臟功能比較差,手術後要更嚴格控制水分。因為心臟就像「幫浦」(唧筒),要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器官,如果「幫浦」功能不好,就不能將血液均衡送到全身所有器官,導致腎臟血液不夠、功能下降,水分就會積在體內。
因此特別是心臟衰竭的病患,術後要嚴格控制水分,不能太過量,通常一天只能攝取1200cc~1500cc、甚至1000cc以下的水量,就像腎臟病患需嚴密控制體重,用來監視體內水分是否不正常上升,並定期追蹤電解質及腎臟功能。控制體重也是要避免過重對心臟造成負荷,所以要均衡飲食,避免太油、太鹹,因為過多鹽分會導致積水,讓心臟衰竭更嚴重。
●杜絕抽菸和飲酒
動過心臟手術後更要遠離抽菸,因為抽菸會讓心臟血管快速抽筋,損壞更厲害,不容易復原。但林俊立無奈地說,台灣不少心肌梗塞動過心臟手術的人還是不怕,照樣抽菸,直到再發作時才會有點害怕。

酒精則是雙面刃,心臟功能正常時,少量飲酒有益心臟血管功能,但是心臟功能變差後就不應該再碰酒類,因為酒精會使心臟更惡化,有些病患一喝酒就會喘、積水,心臟根本負荷不了。
(心臟手術後可以從事教緩和的運動,例如走路、散步,之後再漸進式增加。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維持輕量運動,漸進增加
心臟手術後要持續做復健,可以到醫院做,也能自己在家做運動,強化肌肉功能,讓心臟維持較好的功能狀態,幫助病人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運動要從比較緩和的開始做起,有出汗就要稍微休息,再繼續做;不要勉強,可隨著耐受力增強來漸進增加。像是心衰竭病人可以做心臟復健機能運動,只要走路或散步,量不必大,但必須維持運動。
●避免情緒、血壓太大波動
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衰竭等心臟功能不好的心臟手術後病人,要留意太大的情緒波動、血壓變化,會造成心臟負荷。並評估自身狀況,建議3到6個月後再回到工作。

術後出現舊症狀或不明新症狀,趕緊就醫

由於心臟病多半是長久累積造成或是慢性病綜合的結果,如果原本疾病就很嚴重,問題沒有解決,術後存活風險還是等同於原有的疾病。但是只要手術順利、維持良好的心臟功能且保養得宜,通常術後都能維持正常生活。

唯獨心臟衰竭因為心臟功能不好,即使心臟手術後5年存活率,仍會較其他人減少5到10%,林俊立說。
心臟動過手術後,就像一部老爺車或開了20萬公里的車子,即使引擎經過大修,跟新車或只開了2萬公里的車子相比,引擎的功能狀態絕對還是不同,陳肇文形容。他再三叮嚀,不能誤解術後心臟回到只開了2萬公里的車子,「即使還能開,但已經不一樣了。」
陳肇文提醒,如果術後又出現手術前原有的症狀,或出現狀況不明的新症狀,無論以前有沒有出現過,都要盡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