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預防心臟病復發

當「心」受過傷後,心臟病人該怎麼用「心」維護?
一入冬季,天氣多變化,前一天還陽光普照,隔天可能就驟然寒風颼颼。
台北市一家市立醫院統計,入冬以來,看急診的心臟病患激增,從每月平均96人次增加到144人次。
在心臟病還沒有找上門前,預防有方當然重要,不過,一旦罹患心疾,「二度預防」(secondaryprevention)對病人來說,同樣不可馬虎。
曾有心肌梗塞病史的人,超過80%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此外,復發的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情形也會增加,導致心肌持續受損,而大大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特別是有心臟衰竭問題時。而且,一般說來,曾有過一次心臟病發作的人,是心臟病再發或因心臟病而猝死的高危險群。
「有心肌梗塞或心血管毛病的病人,要治療一輩子的,」台北榮總加護中心副主任、心臟科主治醫師陳雲亮指出,要降低心疾的復發率,最重要的是修正危險因子──包括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戒菸、運動、藥物控制等。
該如何預防心疾復發?有什麼「心」希望,你可以怎麼注意呢?

醫學方面

1.服用阿斯匹靈、β阻斷劑
研究顯示,曾心臟病發作的人每天吃顆阿斯匹靈,可以降低心臟病復發的風險。因為阿斯匹靈可以避免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減少原本狹窄的動脈被血塊阻塞的機率。
但不是每個病人都適合吃阿斯匹靈。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建議,同時有肝病、腎臟病或潰瘍等疾病的心臟病人,可以改服用clopidogrel這種較新的抗血小板凝集(anti-platelet)藥物。
除阿斯匹靈外,服用β阻斷劑(betablockers)與ACE轉換A拮抗劑,也有顯著預防心臟病復發的效果,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郭靖海指出。
不過,同樣地有些人不能服用β阻斷劑,例如氣喘病人服藥後,會引發氣喘。有慢性支氣管炎的癮君子,服藥後會有更氣喘吁吁的副作用。也有人服藥後產生難以忍受的手腳冰冷,或感覺疲憊。
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論服用什麼藥物,沒有諮詢醫生前,別私自停藥。
2.控制膽固醇
美國心臟協會依據近幾年的研究結果,更新降低心臟病發作的一些準則,其中一個重點是:心臟病人要好好控制膽固醇。尤其是壞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100mg/dl以上的病人,特別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因為壞膽固醇會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
另外,醫界近年也發現,服用statins這類藥物,不僅可降低膽固醇,且心臟病發後5年內再度復發或死亡的風險,最高也可減少三分之一。
3.兼得糖尿病,血壓控制更嚴格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如果你也有糖尿病,你的血壓應該低於130/80mmHg(毫米汞柱),與大部份只有心臟病的患者血壓低於140/90mmHg的控制標準不同。
4.支架治療技術更新。
去年心臟病治療的重大突破之一,即是發展出新式支架。
過去心臟病人接受氣球擴張術後,6個月內血管再阻塞的機率有40%,即使在受阻塞的血管裡放置支架,再阻塞的機率也有20%,台北榮總陳雲亮副主任指出。
可喜的是,現在新式的支架──在支架上塗覆一層藥──可大幅降低冠狀心臟動脈再阻塞的風險。
例如,一項涵蓋歐洲、拉丁美洲19個地區、238個心臟病人的研究,比較做塗了可抑制細胞過度生長的藥劑(Sirolimus)的支架治療的病人,與接受一般支架治療的病人間,血管再阻塞情形的差異。
結果發現,追蹤7個月的治療效果,沒有一個做塗藥支架治療的病人發生血管再阻塞的情形,卻有26%接受傳統一般支架治療的病人,發生血管再阻塞情形。同時,前者面臨重大心疾問題,如心臟病發作或死亡的機率,大幅降低。
5.人工心臟帶來移植新希望
病入膏肓、心臟衰竭嚴重的心臟病人,現在可能有擺脫苦苦等待別人捐贈一顆「心」的「新」希望。
去年7月,美國肯塔基州的杜爾斯成為全球首位接受人工心臟移植的病人。
在接受移植前,杜爾斯患有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如果不做人工心臟移植,他大概只能活30天。在植入仍在實驗階段的人工心臟AbioCor後,靠這枚不必用管線外接體外電源的人工心臟,活了151天,死於內出血與器官衰竭。
AbioCor人工心臟是以鈦金屬和塑膠製成,重900公克,相當於一個葡萄柚大小。它由水壓幫浦推動,不必外接大型壓縮機。病人需要配戴呼叫器大小的電池包,電力就可經由皮膚傳送到人工心臟的內部線圈和內建電池。
美國目前已經有5位病人成功植入人工心臟。實驗如順利的話,據估計,人工心臟上市後,一年將可拯救超過10萬個心臟病病人。

飲食方面

1.多吃魚
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肉,如鮭魚、鯷魚等深海魚,不僅有助於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還可防止血管阻塞。更有研究指出,對心臟病人而言,長期規律吃魚的好處,不亞於吃心臟病藥物。
2.多吃深綠色葉菜
大力水手「卜派」的最愛──菠菜,也可能是心臟病人的救星。
黃色素(Lutein),在深綠色葉菜與蛋黃中發現的一種金黃色素,過去已證實有助於改善因老化引起的視力退化,以至於失明的問題,現在醫學界更發現,每天吃半杯富含黃色素的食物,也可以減少動脈血管壁阻塞,避免心臟病發。
3.地中海式飲食
法國學者曾進行一項研究,發現有過一次心臟病發作的病人,如把高油、高熱量的西方飲食習慣,更改為「少油脂、少吃肉,多吃蔬果」、以橄欖油烹調的地中海飲食方式,心臟病再發的機率可減少7成。
至於服用維他命E、C預防動脈血管硬化,目前的研究並沒有發現顯著效果。魚油的預防效果也未定,醫生並不鼓勵、也不反對病人吃。但即使要吃,郭靖海提醒,可能每天吃一顆就好,不要過量。

建立運動習慣

研究顯示,在得心臟病後開始運動,接下來3年死亡的風險可降低25%。
「運動可以增加好的膽固醇,」陳雲亮副主任指出規律運動對心臟病人的重要。
運動應該慢慢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開始固定做任何激烈運動前,應先徵詢醫生的意見。同時,運動前別忘了要按時服用心臟病藥物。
1.快走、慢跑、打高爾夫
心臟病人該做什麼樣的運動、運動量該如何?陳雲亮指出,心臟病人要衡量個人體力與身體狀況。他建議,每天可快走1小時,或是依照美國醫界建議,1週有4∼7天慢跑40分鐘∼1小時。如果有關節炎問題,可以游泳。
另外,一篇刊登在《運動醫學與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高爾夫球可能是最適合心臟病人的運動。
德國吉森(Giessen)大學的學者,針對20個心臟病患做研究,發現這些病人打高爾夫球時,心臟跳動的速率和其他8個健康的受測者差不多,血壓同時也沒有特別升高,換句話說,心臟並沒有受到過度的壓力。
2.手術後,愈早運動愈好
不少人誤以為心臟病人在手術後絕不適合運動,應該好好躺在床上,但鎮日躺著,反而讓肌肉功能變差,阻礙復原的進度。
「不管是做氣球擴張術或冠狀動脈血管繞道手術,病人愈早運動愈好,」陳雲亮認為。
不過,他提醒,病人在運動中如果覺得胸口發悶、有壓迫感時,要趕緊求醫。

生活方面

1.避免二手菸,自己當然也別抽菸。
發生心肌梗塞後仍持續抽菸的人,和停止抽菸的病人相比,未來發生心肌梗塞或死於心臟病的機率會加倍。
2.寒冷的冬季裡要留心保暖。
例如,清晨離開被窩或外出時,注意添加衣物。
3.儘可能降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機會。
例如可預先打流感疫苗,郭靖海醫師建議。
4.保持排泄通暢,預防便秘,以免如廁時過於用力,增加心臟負擔。
當台灣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人日漸增加,心臟病已高居第3大死因時,如已有心疾問題,要降低復發率,必須與醫師密切配合,管理好自己的健康,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多加配合,才能有第二個「心」機會。
(審稿專家: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廖朝崧)

是不是心疾復發?

心臟病發作的典型徵兆是:
•胸口有壓迫感、疼痛持續超過15分鐘以上。
•疼痛延伸到肩膀、頸部、手臂。
•胸部不適,而且有輕微的頭痛、暈厥、流冷汗、噁心、呼吸急促。
非典型徵兆包括:
•非典型的胸痛、胃痛或腹痛。
•噁心或頭昏。
•無法解釋的焦慮、虛弱或疲勞。
心悸、流冷汗或臉色蒼白。